超市去年平均减价1.9%未抵销前年升幅 午餐肉较疫前贵近30%
疫情袭港两年,影响到本港物流运输,如盛传的“全民检测”所引发的抢购潮,曾多次令超市货架“清零”,日常用品和食品的售价更同步飊升,纵然于去年疫情稍缓时亦没有跌回至疫前水平。消费者委员会调查了230项超市货品,发现于2021年的总平均价格,仅较前年轻微下跌1.9%,部分货品回落幅度更未能抵销之前一年的升幅,特别是前年“疫市”大幅加价的罐头产品,价格仍然高企,如长城牌火腿猪肉(198克装)去年的平均价格仍较疫情前高近三成,反映消费者要继续承受物价上升的压力。
另外,消委会亦在今年第五波疫情爆发后,在三间网上超市格价,发现有27项货品于3月份(截至3月23日)的售格,较今年1月时上升8.3%,升幅最大的三组货品为包装蛋糕、食米和鸡蛋,升幅最高达24.8%。另外,超过六成货品在不同超市的售价有差异,最高相差达五成。
▼消委会调查显示超市格价轻微下跌1.9%▼
消委会2021年的超市价格调查,采用超市的扫描数据,检视本港三间大型连锁超市,包括AEON、百佳和惠康及其附属品牌超市,一篮子共230项货品的总平均售价,发现整体较之前一年下跌1.9%,惟部分货品的下调幅度,未能抵销之前一年的升幅。
在13大类、51组货品中,只有“粮油食品”类录得0.1%的升幅,当中“食油”组别的售价,去年上升2.6%,该组别内的7款食油中,有5款的平均售价上升0.9%至13.2%,升幅最高的为狮球唛纯正粟米油(900毫升4瓶装)。
另外,前年“疫市”加价最多的罐头食品,消委会在去年的调查中发现,其跌幅最大,但仍只有5.3%,当中以罐头蔬菜/汤以8.4%跌幅称该组别之冠,而市民经常储备的罐头肉和罐头鱼则在去年分别下跌4.9%和4.5%。
罐头肉去年价格减幅未能抵销爆疫后升幅
其中罐头肉组别内的全部6款货品的平均售价均在去年下跌,介乎2.4%至6.4%,惟此类罐头年前年曾大幅飊升21.2%至32.7%,跌幅未能抵销前年的升幅,以长城牌火腿猪肉(198克装)为例,该货品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0.7、$14.2及$13.7,去年的平均售价仍较2019年高28%。
▼3月1日 超市再现抢购食物潮▼
同样是跌幅无法抵销升幅的罐头鱼,珠江桥牌豆豉鲮鱼(227克装)曾于2020竹年大升逾两成,其价格去年回落去27.2元,但仍较疫情前的23.2元高17.2%。
至于另一款储粮之选的急冻食品类别,去年整体售价冻结,惟属于该类别的急冻糕点的售价在去年上升3.4%,而急冻点心/餐类组别,前年售价曾大幅上升10.1%,惟去年仅下跌1.4%,消委会认为,此反映有关货品价格仍然高企,以东东鲜虾云吞皇(170克装)为例,去年平均售价下跌5.6%,惟在前年曾大幅上升逾19%,其售价回落速度,远不及之前一年的升幅。
今年第五波疫情令超市货品价格再上升
本港年初爆发第五波疫情后,消委会再从“网上价格一览通”选取其中11组共90项货品,比较百佳、Market Place by Jasons和AEON网上超市有售的货品价格,包括食米、罐头食品、即食面、面包蛋糕、鸡蛋和厕纸等。
结果显示,无论在2月或3月的售价,均较之前一个月为高,介乎0.2%至24.8%,升幅最高的4组货品为日常储备食品,分别为包装蛋糕(24.8%)、食米(9.2%)、鸡蛋(8.2%)和罐头蔬菜/汤(6.8%)。
▼3月1日 超市再现抢购食物潮▼
调查亦发现,同一货品在不同超市的网上售价会有差异,以3月份的90项货品的平均售价为例,除了一项货品外,同一货品的价格相差介乎0.1%至55%,当中超过6成货品(57项)的平均售价,相差超过一成,差异较大的货品主要集中在罐头肉、罐头蔬菜/汤、罐头鱼、即食面、卫生纸/盒装纸巾和急冻点心/肉等组别,消委会表示,不同超市的价格相距悬殊,建议消费者购买前可货比三家。
该会以一般家庭会经常购买的20项货品为例,格价后到不同超市选购最低价的货品,可节省15%,形容“小数怕长计”,若每月要去超市入货数次,精明格价后,可节省的金钱会更多。
消委会今年首两个月接获93宗超市相关投诉
此外,消委会今年首两个月,接获93宗与超市相关的投诉,当中有15宗与价格及收费有关,而去年全年则接获共601宗投诉,其中与价格及收费争议相关的投诉占119宗。
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娴表示,有关投诉主要涉及价格标示、退款问题及折扣优惠有欠清晰等,不少顾客在付款后才发现收费与标示售格有出入,及后再向超市追讨差额,顾客服务员的处理方法不理想或态度恶劣,令消费者不满而投诉。
▼3月2日 AEON黄埔分店出现抢购潮▼
黄凤娴又指,过去三个月,超市货品的价格明显较高,优惠亦减少,她呼吁消费者保持理性,否则在抢购潮下,货物价钱会被“谷高”,并提醒超市要与市民共渡患难,尽可能稳定售价,不要在疫情下加价。至于超市会员优惠能否抵销加幅,她则认为,在消费者角度而言,过多优惠令消费者难以计算是否化算,呼吁超市直接减价,以及冻结售价,形容这些才是实际帮助市民大众共渡时艰的方法。
她续指,过去三个月亦有发现网上超市出现送货延误、阻滞等问题,强调主因是本港疫情令物流大受影响,促请商户做好客户服务,又提醒消费者在疫情下网购,送货或有欠准绳,应衡量货品是否急需,而选择网购或落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