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配水库险被拆 报告揭五大弊病 水务署仅向古迹办称水缸
深水教主教山前年年底险被清拆,备受社会争议。事隔一年多,发展局今日(6日)公布就水务署及古物古迹办事处处理清拆该配水库的检讨报告,报告提出五大弊病,包括文物评估影响评估机制欠缺清晰指引,而手执配水库详细图则的水务署,无向古迹办呈交准确资料,加上双方沟通不足,批评没有“各自多行一步”,要求澄清和确认有关资料惹祸。
另一致命伤是,两个部门对各自的工作和保养的构筑物并不理解,水务署职员亦可能对文物保育缺乏认知,以致未有向古迹办提供足够资料,批评做法“不利古迹办的评估工作。”
▼活化后的主教山配水库▼
发展局公布的检讨报告提到,现行文物影响评估机制,旨在处理基本工程项目对已评定为具有文物价值的项目,及尚未确定而可能具文物价值的项目的潜在或实质影响,认为水务署和古迹办在处理事件时,已按技术通告的要求完成咨询,惟相关通告并无就工务部门须向古迹办提交资料的种类和细节,订立明确指引,以致水务署在事件中,向古迹办提供了不完整或不合适的资料。
主教山配水库内部结构图片
报告又指,水务署拥有一份可展示前配水库横切面及拱形顶部设计的工作图则,惟该署在咨询古迹办时,没有提交该图则,所提交的资料,亦未能反映前配水库内部的建筑特色。
惟负责调查的工作小组却为此解话,形容该配水库的内部建筑特色一直“埋藏”于漆黑的密闭空间内,若没有预先安排高效率照明或数码扫描装置,难以拍摄高质量的相片,工作人员亦难以体会有关建筑特色。
报告又称,水务署与古迹办沟通不足,提到在2017年4月,水务署根据文物影响评估机制咨询古迹办,并引用署方沿用的术语,把配水库统称为“水缸”,令古迹办误会,因此按机制不为该配水库评级,强调若两个部门若“能各自多行一步”,寻求对方的澄清或确认,或可及时煞停主教山配水库被清拆的危机。
京士柏前油麻地配水库内部结构图片
报告续指,古迹办和水务署分别对水务署的构筑物和文物保育缺乏认知,批评古迹办作为负责就文物保育事宜向工务工程代理提供专业意见的政府单位,应以“格外审慎的态度”,向水务署索取更多资料,以免遗漏“一些看似‘普通’但具有潜在文物价值的项目”,并应向水务署提供清晰的建议;而在水务署方面,该署职员可能对文物保育缺乏认知,以致未有提交足够相关资料予古迹办,批评此举“不利古迹办的评估工作”。
工作小组建议两项短期及三项中期措施,以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短期措施包括:
.修订技术通告,以阐述工程代理及古迹办处理尚未列入“文物地点”名单而又具潜在文物价值的项目的详细要求,并应发出指引,协助工务部门就涉及可能具有文物价值的地下构筑物咨询古迹办及处理
.订明丁级工程项目,若涉及涉改及/或拆卸工务部门,尤其是水务署及渠务署所保养而又可能具文物价值的设施(包括老旧地下构筑物),其拨款文件中的“文物影响段落,须得到古迹办同意。
至于中期措施则包括:
.过定期举办联合研讨会,让古迹办及工务部门的职员了解部门、办事处在文物影响评估机制下的责任及角色、具文物价值设施的特色和评估、在文物影响评估机制下处理可能具有文物价值项目时的关键事宜等,从而改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及员工的认知;
.盘点水务署及渠务署所保养的老旧地下构筑物,令他们能更好准备,当有工程涉及修改及/或拆卸该些构筑物时 ,工程代理便可以按文物影响评估机制适时咨询古迹办;
.透过保育历史建筑基金,研究不属于寻常类别“建筑物/构筑物”的项目,以探讨合适的处理方法。
主教山配水库在2020年12月开始清拆,月底被发现其内部建筑极具文物价值后,令清拆行动饱受社会批评,水务署随即煞停拆卸工程。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翌月成立独立工作小组,调查拆卸工程,以及水务处和古迹办在现行历史建筑保育政策及程序下的有关沟通和考虑因素。
另外,就主教山配水库清拆牵起的争议风波,古物咨询委员会去年6月确认该配水库为一级历史建筑,水务署考虑到古迹办的文物保育建议后,为该配水库进行临时加固及改善工程,并在去年12月展开公众导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