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方舱医院水浸相片流出 从冷气机和垃圾桶分析水深及拍摄手法

撰文: 陶嘉心
出版:更新:

继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方舱医院天空之镜”相片后,昨日(28日)又有涉及方舱医院“水浸”的相片在Facebook专页出现,称是摄于本月20日的元朗潭尾方舱医院。相中可见地上有如一条河的黄泥水,水位浸至地上分体式冷气机室外机体支架及垃圾桶底部,上载相片者指地盘“根本冇做斜水同地下去水渠”。

一张昨日在同一位置拍摄的相片显示,冷气机支架高度10厘米内,与家用垃圾桶脚踏相若。比对两张相片,显示只有支架贴近地面一段被浸过,而水位未淹过垃圾桶脚踏,旁边的方舱基部仍可见到与地面位置,推断水位只有数厘米深,而日前另一帖文曾指潭尾方舱医院水位曾浸到工作人员脚眼位置,即约5厘米。

根据相片无拍摄到冷气机室外机体和垃圾桶顶部推断,“水浸相片”是在贴近水面“低炒”拍摄,料距地面50厘米内,形成特别视觉。据了解,近日虽有下雨,但潭尾方舱医院只出现积水;而在交付政府前,工地曾进行水浸测试,未知有关相片是否与测试有关。

潭尾方舱医院上周四交付政府 水浸相片之前4日拍摄

元朗潭尾方舱医院是由中央援建的第六个社区隔离设施,上周四(24日)由特首林郑月娥接收,之后交由海关负责管理营运。据悉,连日来已安排800多位患者入住隔离,至昨有约300名患者居住。

Facebook专页“公务员secrets”昨日刊出一篇投稿,附有一张称在3月20日于元朗潭尾方舱医院拍摄的水浸相片,帖文指“成个盘根本冇做斜水同地下去水渠”,“呢张‘天空之镜’就完全冇技术咁影啦!”

若相片在3月20日拍摄.即设施尚有交予政府,也未有患者入住。

刊于Facebook专页“公务员secrets”的元朗潭尾方舱医院,称是摄于3月20日,地上积水淹至分体式冷气机室外机体支架底部,垃圾桶底部也被浸到,但未到脚踏。拍摄者是将手机放近水面拍摄。(Facebook公务员secrets专页图片)

通道被黄泥水淹没 看不到水底 方舱底地可见

从该水浸相片可见,拍摄位置为方舱编号“B6-101”外的通道,整条路被黄泥水淹没,仿如泽国、深不见底,水面出现两边方舱倒影。右边冷气机的支架只露出上段,不知有多长浸在水里;不过“B6-101”房外的垃圾桶,则可见到底部的脚踏,一般高度在10厘米内。

观看两边方舱,其底地未被浸过,尤其是左边方舱,底部与地面的缝隙仍可见,因此可推断通道中间有轻微凹下,才致水积聚。

据悉交付前曾进行水浸测试

消息人士表示,在交予政府前,工地曾进行水浸测试,以了解一旦大雨滂沱,会否出现大水浸,过程中有出现比该相中更高的水位。现不肯定水浸相片是否摄于测试期间或下雨后。

另一网上元朗潭尾方舱医院图片,摄于3月28日下午,地上有积水,不过未有浸到分体式冷气机的支架。拍摄者料是站着以一般人拿手机高度拍摄。

另一帖文指“水浸到脚眼”

一张昨日在方舱编号“B6-101”外通道拍摄的相片显示,雨后通道上确有积水,工作人员用地拖清理。相片可见,分体式冷气机室外机体支架,似是将机体擡高10厘内。于20日所拍摄的水浸相片,支架大部分露出水面,倒影令人以有一大截浸在水中;约50厘米高的垃圾桶,只有底部浸在水中,按之前同一专页有帖文指“方舱低洼地带d(啲)水浸到脚眼”,推断水浸深度在5厘米左右。

“方舱医院天空之镜”情景相片实拍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方舱医院,而非潭尾方舱医院。

该专页周日(27日)也有发文,刊出一张“方舱医院天空之镜”情景相片,声称是于上周五(25日)在潭尾方舱医院拍摄,指方舱内低洼地带水浸到脚眼。但经查证,相片实拍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方舱医院,由一名染疫而入住该方舱医院的建筑署员工,将手机放在贴近地面水氹,借助平静水氹拍摄“天空之镜”效果,现场并没有水浸,只有两处积水。

所谓方舱医院天空之镜,其实是将手机放在贴近地下的水氹位置拍摄,现场并没有水浸。

该张潭尾方舱医院“水浸相片”,与“方舱医院天空之镜”相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低炒”拍摄,看不到水深。方舱使用格力分体式冷气机,室外机体两匹至两匹半型号高度为70厘米,而一匹及匹半型号则高54厘米,支架再擡高约10厘米。

若一般成年人站着拍摄,其取景高度应在一米以上,可拍摄到冷气机室外机体及垃圾桶顶部。但该“水浸相片”未有如昨日同位置拍摄的相片,影到室外机体顶部,甚至连更矮的垃圾桶顶部也没有,因此可推断拍摄者是将手机放在不高于垃圾桶水平拍摄,即离地面50厘米内,形成特别视觉效果,看似水浸严重。

不过,当时情况与借助水氹拍摄一幕“方舱医院天空之镜”相片不同,当其时应是满地下都是水,而且水深有数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