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道年奖|仁医由前线走到备灾 务求拯救更多生命
天灾面前,人的生命变得很脆弱,“香港人道年奖2021”得奖者洪矶正医生见尽地震、台风等天灾造成的生灵涂炭:“作为医生,我在前线尽力拯救每一个伤病者,但我最希望的是没有人会在灾难中失去生命或受伤。”急症科专科医生洪矶正由读书时期开始参与人道服务,十多年来多次远赴灾区参与紧急救援工作,他目前致力投入备灾研究及教学工作,将人道救援的目光放远:“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灾难来临前及早作好准备,将灾难所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
急症科专科医生洪矶正在2008年加入香港红十字会成为境外志愿人道工作义工,先后远赴四川及菲律宾等地,参与汶川大地震及海燕风灾的紧急救援工作,亦曾在非洲坦桑尼亚逗留一年,参与当地的医疗发展项目及协助培训医护人员,他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副所长,对于今次获颁“香港人道年奖”,洪医生认为奖项不只是属于他个人的荣耀︰“没有家人、工作伙伴及不同机构的配合,很难成事。赈灾工作非常讲求团队合作精神,去到灾区,我们有不同的分工,同时亦要互相支援,在有限的资源下共同为伤病者提供最妥善的照顾。”
洪医生坦承当初曾对人道救援工作有误解,以为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可参与境外救援工作。在修读公共卫生课程期间,洪医生遇到香港红十字会负责境外救援工作的同事,了解到相关机构会为前线义工提供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在执行任务前亦会有详尽的简介会,让医护人员了解到灾区的最新情况,再加上专业的装备及团队,让前线人员在安全的情况下执行任务。洪医生在受训期间被派往灾区︰“当时的我就好像一张白纸,刚在急症室开始接受培训,同时参与香港红十字会的训练,在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临危受命被派到当地的一条小村庄,这是我首次踏足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洪医生回想当日抵达汶川后发现很多受灾人士因灾后压力,导致慢性病的病情恶化,例如高血压及心脏病等,但当时药物供应不足,需要作出调配及安排。他曾在当地遇过一位患有心脏衰竭的婆婆,她拒绝到其他大城市接受紧急手术,只希望在最熟悉的地方渡过剩余的日子。透过境外赈灾工作,洪医生初次接触到人道精神︰“人道精神是医学专科训练上学不到的概念,人道救援工作没有教科书或既定的公式去参考,我们要做到的是因地制宜去帮助受灾群体,当中需要考虑资源、病人意愿、当地文化及配套等。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需要,用心了解每个人的需要,这就是人道精神。”
前线的救灾工作令洪医生体验到天灾的无情,他希望可以在灾难发生前拯救更多的生命︰“在急症室内,我们见过很多可以避免的意外造成致命的伤亡。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我希望可以在他们受伤前开始介入。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做到更多。”
洪医生目前专注备灾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致力提升公众的备灾意识,重视传承的他亦积极参与教育及培训工作,希望为人道工作注入新力量:“未来是由年轻一代带领,我们不时与主修公共卫生的学生合作,进行各类型培训,希望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群体,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每个人都可以为身边的人多行一步,只要每个人都出一分力,就会有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由香港红十字会及香港电台合办的“香港人道年奖”旨在表扬在社会上以实际行动体现人道精神的人士,推动更多市民认识人道精神,并感染更多人加入人道服务行列。今年度共有六人获颁“香港人道年奖”、两人获颁“香港人道新力量”。香港红十字会副主席曾韵雯女士于典礼上赞扬各得奖人无私付出,为人道工作出一分力:“感谢八位得奖人抱著在乎身边每个人的精神,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落、为被遗忘的一群伸出援手,让身处黑暗中的人带来希望。”她又期望得奖人的故事能感染更多人参与人道工作,只要每人都愿意多行一步,人道工作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