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美新大厦爆疫 初确诊患者单位疑加套厕中招 6至24楼D室撤离
新冠疫情出现大反弹,Omicron变种病毒杀入社区。继早前大埔美新大厦内有印佣、其雇主及少主染疫外,他们楼上的D室有住客初步确诊,涉及一名66岁独居长者,座向与他们相同。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今日(9日)到场视察后,认为大厦出现垂直传播,故6楼至24楼的D室住户应强制撤离作检疫,涉及19户。
翻查资料,对上次在大厦展开大型撤离行动,已是去年5月4日的荃湾荃威花园,当时因为一名新来港的菲佣感染N501Y变种病毒。
确诊印佣5D单位3人染疫 与10D室互不相识
一名印佣(#12854)早前确诊,及后她的雇主及13岁少主亦初步阳性,合共涉三人。当中其雇主曾在1月3日晚,与丈夫看张敬轩演唱会。
除了上述单位出现确诊个案外,美新大厦同座向单位亦有住客验出病毒,出现垂直传播。新一名初确的患者是66岁退休女士,独居住在10D室,她并无病征,已接种两剂科兴疫苗。而先前个案住在5D室,两户互不相识,并无明显接触历史,亦无去过共同空间。
资料显示,该名印佣(#12854)属于空姐引爆的跳舞群组,她曾与另一名外佣(#12805)去过北角海景大厦教会,而12805号是一名舞友的外佣。
新染疫单位曾加装套厕 淋浴处U型隔气干涸
经视察后,环境保护署称大厦在2018年曾刚完成维修,并更新了所有渠管,故渠管“完好无缺”。不过,10D单位曾进行改动,其中一间房加装了套厕,而套厕内亦新加了渠管,故与其他单位有出入,估计或因此造成传播机会。
袁国勇:可能出现“烟囱效应” 病毒经污水渠向上升
袁国勇表示,大厦出现垂直传播,5D室三位确诊病人的病毒,很可能传播予10D室的初确女士。经检视后,他认为暂时的最大可能性是出现“烟囱效应”,即暖空气经污水渠向上升。他解释,由于10D单位曾改装厕所,而其淋浴处无被使用,故地渠的U型隔气弯干涸,特别在开抽气扇时产生较强的负压,故令污水渠的空气走入屋内,继而使10D室女士受感染。
袁又指,由于喉管的空气会在天井走出,高层单位有可能受“扰流效应”感染,故6D室至24D室住户应撤离。
美新大厦今晚再封区检测 4楼老人院毋须撤离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指,会尽快展开撤离行动,并会在今晚重新封区强制检测。
徐乐坚又指,虽然大厦4楼是老人院,但经了解后,相关系统及渠管被分隔开,故最高风险是5楼D室以上的单位,而5楼以下风险则较低,但强制检测行动将会涵盖有关住户。
▼2021年5月5日 荃威花园R座撤离▼
皂水抹喉管可找出潜在“烟囱效应”或“扰流效应”风险
“烟囱效应”或“扰流效应”在过去两年疫情期间,也曾触爆个多个组群。有专家曾指,想测试喉管有否出现渗漏或漏气,最简单方法可将肥皂水涂抹在喉管的接驳位,如喉管并非密封、即漏气便会产生气泡。
为免大规模社区扩散,专家亦多次提醒市民勿让U型隔气因干涸,而未能发挥隔气作用将细菌散播,应定时向厕所的隔气弯管倒入清水,保持其湿润即可,但无需倒入漂白水。
对上一次撤离行动于去年5月 涉荃湾荃威花园逾220户
翻查资料,对上次在大厦展开大型撤离行动,已是去年5月4日的荃湾荃威花园,当局宣布,将病人居住的大厦(荃威花园R座)所有楼层单位没有病征的住户送往检疫中心,涉及逾220个单位,并在5月5日早上安排撤离。
当时因为一名新来港的菲佣感染N501Y变种病毒,并住在荃威花园R座的雇主家中,故全幢大厦居民要撤离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