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学者:建设大湾区智慧物流平台 有助发挥区域经济竞争力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中大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所长张惠民教授今天(11日)在港台节目《香港家书》表示,未来香港中长期的经济展望,是有赖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及发展,而物流服务就是连结大湾区经脉,达成货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无缝交换的关键。
他称,资金流方面,香港的贸易联动平台,正和内地的贸易融资平台,试行连结。在物流方面,需要建设一个大湾区智慧物流平台,连接区内现存的大小营运平台,以促进并追踪大湾区内的贸易及物流状况。他相信,当智慧物流平台及贸易融资平台再进一步跨领域连接的时候,就更能发挥大湾区面向世界的经济竞争力,亦巩固了香港作为区内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的角色。

张惠民。(资料图片/马健彰摄)

张惠民表示,香港很多的年轻人,因觉得物流是个夕阳行业,所以不愿意投身物流业,“其实这个世界只要有买卖,就有物流服务的需求。”香港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同时亦是一个国际贸易枢纽,物流服务业是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支持市内商业活动上,物流服务除了为商户提供传统的存货、分拣及配货的工作外,新兴的市内外买送餐,网购送货到户等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市民大众解决了许多民生所需的问题,甚至某程度上改变了群众生活的模式。

疫情的影响下,进一步促成了另一个新常态,就是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已取代了部份的跨境贸易,而跨境电商之可以快速的增长,背后是倚靠着庞大的物流服务。

葵涌货柜码头。(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张惠民称,当今物流业已和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使用移动器材,透过网上平台交换讯息只是基本功。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全球定位及视像传输进行实时追踪,成为了很多顾客的标准服务要求。

一些物流公司亦正在积极投入无人驾驶、机械人操作、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优化,以发展其在业内的竞争优势。因此,进取的物流公司已和科技公司无异。香港过往15年孕育出了18家初创独角兽公司,其中三家是物流公司,包括快狗车、货拉拉及Aftership,而这些公司都是建基于科技的应用和开发。

他认为,未来香港中长期的经济展望,是有赖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及发展,而物流服务就是连结大湾区经脉,达成货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无缝交换的关键。大湾区内有三个海关及三种货币,要打通经脉,除了中央及地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资讯平台的建设及连结。当智慧物流平台及贸易融资平台再进一步跨领域连接的时候,就更能发挥大湾区面向世界的经济竞争力,亦巩固了香港作为区内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