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争议|曾助渔护署绝育野猪 兽医批杀猪属下策:应是最后手段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人道毁灭市区出现野猪争议不断,渔护署认为牠们对人类安全构成很严重威胁,须果断处理,关注团体则批评政府“开倒头车”,断人猪共存的和平政策。有曾参与渔护署野猪绝育计划的兽医表示,因时间及人手所限,往往未能把捕捉野猪全数绝育。他批评,把进入市区野猪人道毁灭,虽未算违反兽医专业守则,但不太道德,直言扑杀野猪理应是最后手段。

资源不足 捉7只只能替2只绝育

据渔护署资料,全港郊野地区现时约有2500只野猪,野猪“捕捉、绝育、放回”计划试行四年,共绝育约450只。兽医谢裕辉认为,至少一半野猪被绝育才具成效。

以他过往为野猪绝育经验,下午6时许至午夜行动,一次捕捉6、7只野猪,但受时间所限,只能为两只做手术,其余无奈要放回。他认为,如能把所有捕捉的野猪一并绝育及避孕,建议夜晚捕捉野猪后,暂存在动物管理中心等地方,翌日由兽医绝育后再放回,渔护署亦有需要增加兽医数量。

促做好执法与教育 禁市民喂野猪

他又批评渔护署将进入市区的野猪人道毁灭属“下策”,理应是最后手段,做法虽未算违反兽医的专业守则,但不太道德。他认为,当局若未做好执法及教育,禁止市民喂饲野猪,不应将野猪人道毁灭。

反驳渔护处言论  关注组:不是绝育计划追不上繁殖率

对于渔护署署长梁肇辉昨称,一年野猪的出生率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只,绝育计划远远追不上野猪的繁殖速度,认为“有迫切性和必须性去实施这个新的捕捉和人道处理措施”。野猪关注组成员黄豪贤指出,野猪夭折率高,4至6只初生野猪,最终只有1至2只活下来,“是资源分布问题,不是计划追不上繁殖率”,土地规划也应把动物纳入考虑,例如提供动物天桥或隧道,改善动物待遇,令人猪共存,而非把屠杀合理化。

▼渔护署于深湾道围捕野猪▼

+8

关注组批政府妖魔化野猪 原则上不反扩大禁喂区

黄豪贤表示,渔护署今年中仍认为过往野猪措施具实质成效,但本月态度却有180度转变,对市区出没野猪“格杀勿论”。以2018年政府教育短片为例,宣传只要不骚扰野猪,牠们不会主动骚扰人类,但政府近期“妖魔化”牠们,不禁质疑“野猪性格不会随时间改变……投放这么多资源教育公众,现在却教人杀猪,好匪夷所思”。他认为,政府应提供适应期,先行杜绝人类喂饲,亦应增加人手及资源处理野猪绝育。

他又要求政府继续迁移进入市区的野猪,即使牠们有机会因食物诱因而重返原生地,政府可考虑种植野猪喜欢根茎部多汁植物、增加郊野公园食物资源,令野猪愿意逗留,直言“对待动物需要时间换取成果”。对于当局计划扩大“禁喂区”,他原则上不反对,但担心喂饲流浪猫狗的义工会误堕法网,促请政府要先咨询动物关注团体。

渔护署︰无论如何加强措施都远远追不上野猪繁殖速度

渔护署回复《香港01》查询时指出,成年野猪一岁可生育,一年生两胎,每胎生约八至九只,一年出生的野猪可达几千甚至上万只,认为“无论本署如何加强有关措施都远远追不上野猪的繁殖速度”。该署又指,不少野猪在搬迁后会重返市区觅食,由今年1月1日至今已处理58宗有关野猪的紧急个案,当中30宗涉及搬迁后再次在市区或民居出没的野猪,可见搬迁不能解决已习惯在市区觅食的野猪,对市民造成的滋扰或对人构成安全威胁。

2011年至今本港录得43宗野猪伤人个案,发言人称有别于以往野猪通常只会在被挑衅或被困情况下才作出攻击,当中20宗个案是野猪主动抢食物或误以为有食物时咬伤人,认为明确显示野猪在市区对市民的威胁越来越大。

该署正研究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考虑扩大野生动物禁喂区范围至各野猪滋扰黑点的可行性,并会就当中技术细节征询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