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曾俊华六成港人住公营房屋目标 恐重蹈“八万五”覆辙
特首参选人曾俊华的政纲中提出大增公营房屋供应,目标为六成港人提供公营房屋作居所,此举完全颠覆现届政府的房屋政策,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不过,这项极其进取的建议背后,所需要的额外土地资源,既难以解决之余,此种房屋政策口号,对私楼主导的香港楼市,更可能带来难以估计的冲击,随时重蹈“八万五”覆辙。
额外增逾百万公营房屋人口
参考过去数字,自政府首建公屋以来,公营房屋的人口比例从未试过高于总体房屋的五成。据房委会资料,2015年居于公营永久性房屋的人口约占45.6%,若依照曾俊华政纲所言,将比例推高至六成,即有额外14.4%的人口改为居于公营房屋。
以目前全港人口约734.67万计算,即涉及人口约为105万,以平均每户2.7人计,即需要额外多38.8万伙公营房屋单位。
觅地进度难配合
但《长远房屋策略》进度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公营房屋单位数量约28万伙,即每年2.8万伙,如要满足曾俊华的六成目标,则多需13.9年的时间,假设两届任期、即10年内达标,则每年需建6.68万个单位。
不过,纵观过去多年政府不遗余力,甚至达到盲目抢地的境界,仍未能凑够十年46万伙公私营单位的建屋目标,未来5年公屋及居屋落成量,平均每年仅1.85万个,若要额外增建40万个单位,试问地从何来?
正如特首梁振英昨日所言,即使完全不卖地、不建私楼,亦不足以应付额外公屋需求,何况曾俊华根本无清楚交代具体的觅地计划,只谓这是长远目标。
五万个资助置业机会的教训
姑勿论六成港人居于公营房屋目标,最终能否顺利达成,但此种房策“大跃进”口号,过去已曾把香港楼市弄得翻天覆地。
六成港人居于公营房屋目标,令人想起回归后时任特首董建华提出每年供应8.5万个住宅单位目标、更表明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家庭自置居所”两大目标,不幸适逢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楼价应声下挫,一年内跌逾五成,至1999年反弹两成,偏偏“八万五”单位开始陆续落成,1999至2002年平均每年新落成公营房屋单位近五万伙,楼价再被拖低四成,楼市低潮持续至2003年下半年。
纵使董班子期间不断调整房策,如“八万五”不谈便不存在,七成家庭自置居所目标及后亦取消,但公营房屋每年建屋五万的目标,之后改为提供“五万个房屋贷款资助”的机会,这些资助本应想协助市民自置居所,但却无考虑到会提早吸纳置业的购买力,与二手交投客源重叠,及后更影响到一手楼销情。
低估对楼市影响
虽然现时楼价高企,私楼和居屋价格有一段相当大距离,但值得注意是曾俊华表明会协助夹心阶层置业,即有机会兴建售价比去年出售的市建局启德焕然壹居更高的资助出售房屋,这意味著这类房屋有机会与二手楼争客,而更大的问题是增建以入息挂钩的居屋,令更多人可以更快自置居所,他们还会多储几年钱在私人市场置业吗?
十多年前夹屋率先停建停售,及后居屋亦和私楼客源重叠,曾俊华当时亦是政府一份子,他更曾在规划地政局和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工作,经历当年居屋步向衰亡之路,究竟他有否评估过重推房策“大跃进”对楼市的影响?
公私营客源重叠
事实上,当年逾120万名私楼业主眼巴巴看著物业贬值,随之而来,更是发展商恐慌性出货,一手楼劈价推售,情况尤如重演“八万五”时期的楼市大崩坏。随著息口开始缓慢向上,届时楼市受所之冲击可能难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