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团队开发电子互动地图 重演香港保卫战 激发中学生历史兴趣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进攻香港,与英军及加拿大军等展开一场“香港保卫战”。由浸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邝智文带领的团队,在2019年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157万元,为中学开发以“香港保卫战”为主题的电子互动地图。邝智文指,香港地形复杂,难以单靠文字解释军队行军路线,若同一时间线牵涉不同战事更是难以表达,但透过互动地图,能更清楚表达当时的空间概念。
电子互动地图系统亦清晰记录当时参战的部队、军事建筑、战时人物故事、战争罪行、战役前后影像、战时武器以及民防设施等。团队与教育局合作在未来为教师提供简介会,培训老师运用地图教学,期望明年下半年可正式在课堂上使用。
互动地图开放予公众使用
由邝智文带领的团队自2011年起研究1941年“香港保卫战”,更在2019年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157万元,为中学开发以“香港保卫战”为主题的电子互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数理工程等学科的兴趣。
透过电子互动地图,公众能一目了然睇清当时各方部队交战的分布,并可运用地理资讯系统显示、储存及分析过去的地理数据,将当时英日双方战时地图覆盖在Google地图上,让使用者可以随意调较时间线,追踪不同战役时间变化。中英文版本的电子互动地图已于8月29日开放予公众使用。
香港地形复杂 一条时间线若涉不同战事难用文字表达
邝智文指,香港地形复杂,难以单靠文字解释军队的行军路线,若同一时间线牵涉不同的战事更是难以表达,但透过互动地图,能更清楚表达当时的空间概念。他续指,除了行军路线之外,系统亦清晰记录当时参战的部队、军事建筑、战时人物故事、战争罪行、战役前后影像、战时武器以及民防设施等。
将18日战役划成51个时间点 三分一战时建筑物仍存在
地图将历时18日的战役划分为51个时间点,并逐一展示双方步兵、砲兵的位置和行军路线,包括军队被击溃的位置等,更列明每个部队的称号及简单介绍。至于军事建筑方面,地图上有378个香港战役相关军事建筑或其他地标的条目,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建筑物至今仍然存在。
团队亲到遗迹拍摄实照 助大众了解建筑物来源及用途
邝智文指,有不少军事建筑照片是由团队亲自到访遗迹拍摄,其中绝大多建筑物未有标上其历史背景,而行山人士便可以透过互动地图,更了解每个军事遗迹及其名称。他以“香港仔掩蔽部”为例子,不少人未必知道该建筑物的来源及用途,又解释掩蔽部一般是当时为驻军提供宿营和储存空间,其中有十字标志的掩蔽部则是前线救护站。
花两年研究搜集一手史料 包括战犯审判纪录及日军相簿
为了加强地图趣味性,团队亦在地图加入每个地点的人物故事,例如较为人熟悉的张爱玲、罗逊准将等。团队花近两年时间研究和搜集与“香港保卫战”相关的一手历史资料,包括战犯审判纪录以及从旧日本网上书店购入的日军军人相簿。邝智文指,虽然未能够辨悉该名军人的身份,但相簿内记载不少战役时的香港照片,例如炮台、日军军人合照等。
将为中学教师制作简单版互动地图教材
邝智文透露,未来会为中学教师制作较简单版的互动地图教材,亦会与教育局合作为教师提供简介会,简介互动地图的用法及操作,培训老师运用地图教学。他期望,可于来年下半年正式在课堂上使用,另外亦会继续优化公众被的互动地图,例如加入搜寻器等。
该计划的团队成员包括浸大历史系主任刘咏聪、教授黄文江、副教授帅德威、谭家齐,以及军事史学者Tony Banham、蔡耀伦及高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