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人士常遇拒载 无障碍的士退役恐冇车搭 走入社区难上难
东京残奥延续东京奥运港队取得佳绩,掀起难得的关注,亦引起更多人讨论伤健共融,但伤残人士要走出蜗居、走入社区,是否真的“无障碍”?“日日见到你,就系知道你系一份子。”路向四肢伤残人士协会副主席苏永通认为,对轮椅人士的误解、恐惧源于认识不足,他分享不少的士司机怕麻烦,轮椅人士遇拒载情况普遍,而市面部分无障碍的士“落地”多年,即将被淘汰,又有传新车无法到港,加上目前无障碍小巴数量少、复康巴士轮候时间长,令伤残人士外出难上加难,冀政府加强支援,愿伤健共融不再是议题与诉求:“当有日社会无需再提及伤健共融,我哋先系真正融入社区。”
的士司机嫌麻烦 有轮椅朋友遭连环拒载
苏永通今年33岁,16年前赴新加坡探亲时在泳池不小心摔倒,颈椎受伤致瘫,从此要靠轮椅代步。社会进步,无障碍设施趋普遍同时,交通工具设计上更友善,如所有地铁站设有升降机、轮椅辅助车,绝大部分巴士已经有轮椅位、引入无障碍的士,不过是否等于“全港无障碍”?
苏永通无奈指,轮椅人士被拒载情况普遍,曾有朋友医院覆诊后回家,到的士站轮候混能的士,却连遭4名司机拒载:“我呢架车无𠮶块斜板、唔识整......”苏解释,因安放收起轮椅人士上落斜板便至少需要5分钟,司机亦要主动检查好一切,包括拉好安全带等,不少的士司机嫌麻烦,宁静拒载。
忧星群的士被淘汰 轮椅人士外出难上加难
苏永通指,无障碍的士中,NV200石油气版型号设计较大且长身,加上可由后门上落,方便使用大型轮椅人士。不过,目前逾80辆无障碍的士料两年后退役,他直言感到担心,且受影响的不只是残疾人士,更包括长者、术后复康病人。苏说,行走医院线的无障碍小巴全港仅得3架,复康巴士又难预约:“特别系住邨、交通不方便的朋友,”
当有日社会不再提及伤健共融,便是真正的融入社区。
愿伤健共融不再是议题 更多伤残人士真正走出去
残奥掀起小热潮,大众焦点亦多了放在残疾人士身上,苏永通认为运动是一种媒界,连结起各方,由80、90年代时社会未如现今开放:“老前辈都会讲,当年情况比较恶劣,思想较抗拒、歧视,甚至会恶言相向、吐口水”随知识水平提升,大众对病症认识更深,恐惧自然减少,加上更多伤残人士愿走出街上:“日日见到你,就系知道你系一份子”。
冀《施政报告》投放更多资源助伤残人士
新一份《施政报告》下月出炉,他希望政府投放更多资源,包括推出更多运动、社区活动,“愿意出嚟都要揾目的,如何可以投入、融入社区……当有日社会不再提及伤健共融,便是真正的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