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直销电话投诉 仅3宗入罪 私隐署吁投诉人“倾多阵”

撰文: 陈宇轩
出版:更新:

“你好,我们是XX财务打来……”相信不少市民都曾收过这些直销电话,若你未曾同意直销,实可投诉。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回顾去年工作指,去年涉及直接促销的投诉升约22%,转介警方检控的个案亦增,由前年30宗增至去年112宗,当中大部分是疑违例取用个人资料作直销用途;惟公署指不少投诉人“太早收线”,能提供的资料不足,故搜证有难度,去年只录得3宗定罪个案,呼吁市民“倾多阵”,以让调查更有效。

私隐署召开记者会,指去年转介检控个上升近3倍。(陈宇轩摄)

直接促销投诉增22%

据公署统计,据公署统计,2016年接获投诉有1,838宗,比前年下跌约7%,73%投诉属私营机构,当中涉及投诉的私营机构类别,最多为金融及财务,占近30%,其次是物业管理及电讯。

在去年投诉个案中,涉及直接促销的有393宗投诉,比前年多22%,而转介警方考虑检控的个案,则由前年28宗跃升至109宗,却只有3宗经转介检控后已定罪,有关个案涉及1名保险代理人、1间销售推广公司及1间钟表公司,均是未取得资料当事人同意,便使用他人的个人资料作直接促销。

私隐署指不少投诉人都“太快收线”,令他们未能提供有效资料跟进。(Getty images)

“太快收线”难以搜证

对于检控成功率极低,首席个人资料主任梁展华解释,虽投诉增加反映市民对直接促销的权责了解加深,同时亦因2013年4月有关条例修订后,涵盖范围扩大,惟不少市民“太快收线”,结果投诉时不能提供直销的对话内容,连对方是甚么人、甚么公司均不能提供,部份人则向该公司拒绝直销后,亦忘记了何时及如何拒绝,致公署搜证有困难。

公署首席律师郭美玲则指,有个案转介警方后亦因证据不足而撤控,亦有投诉人嫌麻烦而停止起诉,甚至有个案是直销电话非由香港境内打出,均影响检控成功率。

公署建议可有助调查投诉的资料:公司名称促销性质负责职员名字拒绝直销时间如何拒绝直销

私隐专员黄继儿表示,现时直接促销手法层出不穷,对于长者可能未必适应而接受促销,举例指可能对方以有公信力的机构自居、能说出你的名字等,从而诱使透露更多资料。他续指不少年轻人对私隐关注不多,特别在手机应用程式条款,大多不理会便直接接受,“以私隐换取利益”。

互联网私隐查询增两成多 主涉网络起底、欺凌

此外,公署去年收到的查询个案有16,180宗,比前年减少12.3%,最多人查询的范畴为收集及使用个人资料,包括身分证号码及副本等。至于与互联网有关的查询有885项,比前年增21.9%,主涉网络起底、欺凌及流动应用程式。

另在投诉个案中,也有73宗与选举活动有关,大部分与去年立法会选举有关,投诉人反对未得他们同意前,个人资料被用于选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