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刚:康文署壁球场放一张乒乓台 善用大数据制定体育普及政策
香港政府现时的体育政策沿用了接近20年,被统称为“三化”,分别是“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港府对本地体育发展的经常性开支持续增加,2019-20年度的预算开支为58亿元,较对上一年度约50亿元增加16%。
身兼港协暨奥委会副会长的霍启刚认为,普及化是体育政策当中最重要一环,因为要推动产业化,群众支持必不可少。事实上,2018-19年政府在推广普及体育的相关开支近43亿元,占总开支约86%,占比是“三化”当中最多,一点都不少,但体育在香港的普及程度又是否真的可反映资源的投放?
【香港体育政策构想.系列之三】
相关阅读:
专访|跳水王后摇身成奥运裁判 郭晶晶:希望在体坛有更大话语权
专访|滑板可变精英项目?霍启刚:体育政策要以投资取代奖励心态
“现在是大数据年代,你没有数据,又能如何制定政策?”对于“普及化”的政策,霍启刚有感而发。他十分支持政府应就普及化的体育政策作深入调研,更曾大胆建议政府,希望能在全民普查中,加入市民对于体育项目的偏好与看法,如生活习惯及喜欢什么运动等,好让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有所依据。
翻查资料,对上一个有关本港体育的普及程度,受访对象涵盖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的调查已是2009年的事。当时由体育委员会辖下的社区体育事务委员会、康文署以及中大体育运动科学系进行并提交。当时调查的结果发现有 65.5% 的7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表示在过去3个月曾经参与至少一次的运动。
非官方的调查则进行得较频密,凝动香港体育基金去年10月公布“中小学生运动参与时数研究计划”的先导研究结果,发现本港仅5.2%的5至17岁的青少年平日运动参与时数符合世卫标准,周末亦仅为23.7%人达标。世卫建议5至17岁的青少年每天应进行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例如慢跑、游泳等,调查反映本港青少年运动不足。
对于即使投放大量资源仍然未能令体育真正普及化的原因,霍启刚认为是“没有KPI(关键绩效指标)”,而每区各自的地区体育会有著不同的目标,举办不同的活动,却没有共同目标与指标,属各有各做。“康文署没有KPI,没有一些硬性指标去鼓励大家做运动。例如参与度、甚至是通过体育达至的社会凝聚力等等。”
本港未来的体育发展,方向除了是“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外,更应走向“产业化”和“专业化”。霍启刚认为,这几大方向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指出,产业化的基础是消费群众,要有足够人支持产业,才能获商家支持。他举例说,现时中学学界比赛办得不错,“但却是新界与港九分开做,没有全港性的学界比赛”,是否可以有人牵头举办,建立阶梯与学生运动员可以代表香港到其他地方例如大湾区作赛?
“普及化政策必须以KPI为本,有清晰目标,由上而下推动才能成功”,霍启刚以美国作为例子,指该国的体育产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界比赛办得非常成功。普及化带动产业化,足以养起精英运动员。
虽说体育普及度仍有上升空间,但也经常听到体育爱好者说康文署场地极难预约。“再长远一点说,就是体育相关的城市规划,现在的规划十分过时,如康文署辖下场地的壁球场,现时很多时只放一张乒乓波台,系好浪费,使用率很低;又例如网球总会常被指网球场使用率低,但情况是政府不愿为现有的露天网球场加盖,一落雨就冇得打,这些真的需要逐点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