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真假难分 中大伙业界推电子标签打假 手机一“嘟”查真伪
中药材真假难分,容易购入赝品。中文大学与业界合作推出电子标签,市民安装特定手机程式后,可以如八达通般“嘟一嘟”标签,就可即时取得药材的产地、加工地及第三方验证真伪证书等资讯,现时已有20多间药房的货品设有关标签,更计划明年(2022年)会进军全港药房,誓言要药材“打假”,“可能一件正货,出面已经有三件假货充斥市场。”
延伸阅读:药材混淆牟暴利 外型似但药效成疑 真假冬虫夏草价格差近十倍
市民购入假药材及保健产品屡见不鲜,中文大学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邵鹏柱表示,药材舖常见混淆货物,例如冬虫夏草跟亚香棒虫草外形相似,后者是另一种虫草,常遭冒认为较名贵的冬虫夏草,“正品先值钱,呢啲代用品、赝品唔应该卖,当咗冬虫夏草咁卖就当然牟取咗暴利啦。”
上载手机应用程式的资料不能修改
既然外形无法辨识,邵鹏柱就研究在“上游”打击假货,联同唯家荟及康讯透过TA Cert (正源标签)的手机应用程式,消费者只需要将手机靠近货品包装上的电子标签“嘟一嘟”,生产商提供的资料便一览无遗,上载到手机应用程式的资料无人可以修改,保证资料真确性,几项资料尤其重要。
电子标签包含资讯:
1.生产地:中药材讲求道地药材,“韩国种嘅人参同长白山种嘅质量唔同”,因为气候会影响药材的化学成份。
2.加工地:如药材涉及加工,例如含毒性药材可经煎煮后除毒,但如果加工地不明,未能得悉除毒程序,药材可能仍然带毒性。
3.批发地:若批发地跟零售点距离甚远,亦有可能购入假货。
4.第三方化验认证:若生产商愿意让第三方机构抽样验货品的基因,亦可得知其化验报告,例如产品声称是冬虫夏草,透过化验便可知真伪。
▼化验药材基因全过程▼
邵鹏柱提到,中大亦设有第三方化验服务,大学会在该批货随机抽取少量样本化验,并发出证明书,生产商若要为下一批货再取证明书,就再要抽样化验,不能“一份证明书走到老”。整个计划各方投资了近千万元,他相信使用有关技术的产品,零售价会上升数个百份比,“名贵药材你买几千蚊一盒,咁你增加少少成本其实亦都唔觉”,而且亦可以增知消费者信心,商家更可以将货品销售到海外。
百种中药货品使用电子标签
康讯首席营运长魏庶光表示药材舖假货问题存在多年,希望可藉新科技“打假”、拨乱反正,“可能一件正货,出面已经有三件假货充斥市场。”康讯首席执行长杨伟文补充,有关的电子标签已经有20间香港药房使用,涵盖100种货物,包括药油、补充剂、参茸海味、解酒丸等,希望明年可以进军所有药房。
团队成员、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胡秀英植物标本馆教育经理王天行承认,向药房推介有关技术时阻力不小,可能跟人力成本、不了解其商品的资料真确性,“传统唔想郁嘅定位都唔少嘅,但系亦都有好多认真想接受新经济、资讯推动经济嘅市场。”
▼验药材真伪手机程式指南▼
多个政府部门都有法例规管中成药、中药材,《香港01》向卫生署及海关查询近年检控及定罪数字,消委会则提供投诉数字。其中卫生署由2018年至今年7月,按中医药条例的定罪个案只有共22宗,近半属“非法销售或管有附表2中药材”,定罪个案的最高罚款为二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