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物理学朱明中教授教学25年:教学生令孤独研究可分享出去

撰文: 黎倩婷
出版:更新:

物理学系教授朱明中于199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今年获颁长期服务奖,在中大度过25年,学术研究方面屡获殊荣。2003年时开展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至今,在三年前更获得由美国物理学会授予他院士荣衔,以表扬他在物理研究上的贡献。

除学术研究外,朱教授重视师生关系,不希望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以朋友自居,他形容做研究是“孤独”的,因为较创新的研究往往缺乏可交流的物件,教书的工作便成为他将独特想法分享予他人的渠道,认为研究与教育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盼每名学生都找到理想工作

执教多年遇过各种形形式式的学生,但朱明中教授认为中大学生普遍都很纯朴、坦率及易相处,因此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很开心,这一点25年来都未曾改变。

朱教授形容以前的学生较“浪漫”,求职以兴趣为首要考虑条件;惟感觉近年学生压力很大,经常会计算如何走快人一步,相信与社会及学业竞争激烈有关。但他认为这种观念与气氛有违学术原则,不介意学生毕业后从事非物理相关的工作,但盼望每一个学生都寻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朱明中亦重视体验式学习,经常统筹出国交流活动。(中大提供图片)

房门长期大开 准备听学生诉苦

学生是推动朱明中工作的最大动力,他的办公室的房门长期大开,随时可找他倾诉。朱明中说起有时学生向他诉苦压力大,他会耐心聆听,希望令学生明白他们并非孤独面对,一直有人在背后支援他们。他慨叹香港教育风气常令学生感到挫折,应令学生知道他们其实是很“强”的。

各大专院校因防疫措施暂停面授课程,绝大课程改为以Zoom授课,朱教授笑称像是对着一个“黑洞”教书,对学生成绩或多或少有影响,他认为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是教学工作中最宝贵的事情。他又相信交流体验比讲解理论更能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因此经常统筹体验式学习活动,例如带领学生与国际科研人员对话和在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馆观星等。

朱明中经常统筹体验式学习活动,例如带领学生与国际科研人员对话和在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馆观星。(中大提供图片)

大胆展开“中微子振荡实验”

谈起自已最深刻的学术研究,朱教授认为是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他为其中一名实验发起人,在美国911事件后这类需在核电厂附近进行的实验并不流行,但香港位近大亚湾,于是当时在缺乏资金之下仍然“大胆”开展计划,研究进行至今对科学界了解宇宙演化具关键性影响。

此研究又令朱教授想起物理学系的一众学生,进行前期研究时想寻找学生自愿帮忙,结果很多同学十分热情报名,“中大同学仔不介意无人工、无学分拎,只想帮我哋做研究,佢r哋表现得非常好,其他学者更称赞佢哋媲美哈佛生。”

朱明中为是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其中一名实验发起人,研究进行至今对科学界了解宇宙演化具关键性影响。(中大提供图片)

中大“人情味”浓 盼教书直至无法负荷

朱明中教授大学阶段在外国留学,忆起为何当初决定返香港任教,起源有次回来香港,当时站在巴士站望向远方的公屋,归属感顿时涌上心头,认为自己属于这里,后来与本地同学交流令他倍感亲切,一直留在中大执教四份一个世纪,全因钟情于中大的“人情味”,走到哪里都是老朋友、点餐时与老板已有无言的默契和一群可爱的学生。他退休后计划续留在香港教书,“喺中大教到几耐我唔敢谂,但希望可以教到我讲唔到嘢为止。”

朱明中一直留在中大执教四份一个世纪,全因钟情于中大的“人情味”。(中大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