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医生”陈凤英凭蛛丝马迹揭虐儿个案:临临惨剧仅冰山一角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5岁女童临临疑遭生父及继母虐待致死,事件轰动全城。有近10年处理虐儿个案经验的中大儿科学系荣誉临床副教授、威尔斯医院儿科副顾问医生陈凤英不讳言,这宗惨剧只是冰山一角,无法估计有多少孩子活在虐儿阴霾下。
“医治一个虐儿家庭,比起医治一个肺炎小朋友复杂好多倍。”治疗遇到的困难让陈凤英明白,虐儿家庭不会无故浮现眼前,医护要化身侦探洞察不妥。她忆述,曾有老妇带著数个月大健康正常的婴儿,到母婴健康院覆诊,“但婆婆个身好臭,唔能够清楚答问题”。团队发现这个家庭涉及疏忽照顾,婴儿的婆婆吸毒,母亲仅10多岁,家居满布垃圾、恶臭无比,还有超过10只猫。

陈凤英于1998年在中大医学院毕业,其后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儿科专科训练,在儿童胸肺科工作。后来她因家庭理由离开前线,接受社区儿科医学训练,发现很多儿童有发展及行为问题,“以前喺医院想帮小朋友,但原来条街仲有好多小朋友更需要直接帮助。”

她在2008年转到卫生署儿童评估中心工作;至2012年,政府推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服务计划,照顾高危家庭的儿童,陈凤英兼任计划统筹,开始处理虐儿个案,至今已接近10载。

陈凤英于1998年在中大医学院毕业,其后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儿科专科训练,在儿童胸肺科工作。 (资料图片)

高危家庭包括父母有精神病、吸毒、18岁以下等,他们大多不会主动招手,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非常敏锐。她举例说,一名老妇早前带数个月大的婴儿到母婴健康院覆诊,“个BB系肥肥白白,但婆婆个身好臭,而且唔能够清楚回答问题。”这些微小迹象引起医护注意,追问之下得知老妇家里有超过10只猫,而婴儿的母亲只有10多岁。

医院立即联络社工做家访,发现家居满布垃圾、恶臭无比,老妇更有吸毒习惯。由于该家庭涉嫌疏忽照顾,团队遂将婴儿带到院舍照顾。后来她更得悉婴儿母亲儿时曾有类似经验。陈凤英慨叹:“虐儿唔系一代嘅事。人嘅潜意识好受家庭影响,为人父母就会反射儿时遭遇。”

早前有老妇带数个月大的婴儿到母婴健康院覆诊,终被医护发现属虐儿个案。(资料图片,非涉事健康院)

相关阅读:疏忽照顾可损儿童脑神经 儿科医生吁学校及邻居留意蛛丝马迹

受虐童易早熟 9岁童自行买菜煮饭 儿科医生:令人好伤心

处理虐儿案件牵涉多个部门,医生的专业制肘曾让陈凤英感到无助。她忆述,曾有婴儿眼底及脑内颅出血,家长声称不知何解。此症状与“摇晃婴儿综合症”异常吻合,即婴儿头部受到激烈的摇荡,​头部受到碰撞造成的伤害。

惟她并无证据,只好保持理性,在医学上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理论上(摇晃婴儿)可以发生,但我哋无办法知道点样发生。做医生唔能够太感情用事,唔可以单一见到脑部出血 ,就话有人虐待。” 她只能专注治疗出血婴儿,并提供医学报告,后续调查便交给社署及警方,结果无从得知。

处理虐儿案件牵涉多个部门,医生的专业制肘曾让陈凤英感到无助。(廖雁雄摄)

陈凤英身经百战,穿起白袍形象冷静理性,不过同为两女之母的她拒绝麻木,常为受虐孩子的不幸经历鼻酸流泪。她自言所以很少向身边人谈论工作接触的虐儿个案,怕他们也曾有类似经历,无意间触及其痛处。难过时,她选择透过教育社工和医护宣泄情绪,尽力推广保护儿童信息,减低他们最终受伤害的可能性。

+9

5岁女童临临于2018年疑遭生父和继母长期虐待致死,案件在今年初开审,二人于4月被裁定谋杀罪成,轰动社会。陈凤英形容,此悲剧对儿童保护议题有“惊弓之鸟”之效,使不同业界反思身边有否同类事情发生,新界东医院联网近三个月接收的虐儿个案数目比平常大增三成,而其他联网亦有所上升,大多数是显然易见的身体虐待个案。

陈凤英在难过时,透过教育社工和医护宣泄情绪,尽力推广保护儿童信息。(廖雁雄摄)

虐儿情况一直无声地存在,陈凤英相信临临的惨况只是冰山一角,指出本港处理虐儿个案的机制仍有不少改善空间。现时虐儿个案一般覆诊期为两年,评估若指出儿童身心无大碍便会关闭档案。她认为后续工作值得检讨,譬如在医院建立更完善的心理评估机制,但碍于资源不足,说易行难。

正因医院资源有限,陈凤英更倾向透过前期工作减少严重虐儿个案。她促请有关当局厘清保护儿童的法律责任,并为体罚立法定立清晰界线,收窄灰色地带。 另外,她亦期望当局可建立统一平台,予不同界别的人士寻求协助,并整合他们提供的虐待线索,让更多受虐儿童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