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富邨重建|老邨民忆述上楼如中六合彩 浸大生助记录历史

撰文: 廖文谦
出版:更新:

拥有50多年历史的华富邨即将于2027年进行重建,邨民在区内半世纪的生活痕迹或遭抹去。一群浸会大学学生透过Zoom或亲身访问,协助华富邨长者记录人生,将他们的口述故事记录下来,制成小册子或多媒体作品,送赠受访长者。
有受访的长者表示,自己在80年代来到香港,体验过当时生活的辛劳及不易,但到了华富邨就过上安逸的生活,如同中了六合彩。

一群浸会大学学生透过Zoom或亲身访问,协助华富邨长者记录人生。(廖文谦摄)

现年73岁,在华富邨居住了26年的林婆婆为其中一位参与计划的长者。于1979年从福建来港的她表示,当时很多乡下的居民均以为她在香港的生活很轻松和幸福。但事实上,她既要承担高昂的物价,又要克服言语不通的问题,更要照顾患病的丈夫,生活可谓毫不轻松。

幸而,她在47岁时搬进华富邨,而租金亦由儿子代缴。她笑言,自己被人形容为“中咗六合彩”,而她亦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她表示,自己最喜欢华富邨内,银都冰室的奶茶和菠萝包。

三位同学(上排)负责访问林婆婆(左下二)。(廖文谦摄)

学生们录下的口述历史,不仅对保存香港历史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的林婆婆来说,也相当重要。林婆婆笑言,自己会经常看同学们制作的短片,觉得“好开心”,又会分享给其他朋友及家人观看。

林婆婆最喜欢“银都冰室”的奶茶与菠萝包(廖文谦摄)

负责访问林婆婆的小组成员徐同学称,是次服务研习令她对口述历史有更多了解,丰富自己对华富邨旧日的认知。她举例,很多人或会认为,生活于80年代的香港是非常幸福,但林婆婆的亲身经历却让她了解到,当时工作的辛酸和经济的压力。她认为,用拍片的方式可以录下林婆婆的口音和文化术语,能更加凸显口述历史价值,与书本历史有分别。

修读中文系的严同学表示,自己透过聆听林婆婆的人生故事,对20多年前的香港历史不再陌生,并对华富邨的变迁及影响有更深入了解。另一位成员陈同学说,口述历史能涵盖历史书比较表面与空泛的部分,如林婆婆表示当年拥有一部单车已是富有的象征,便能实际地反映出当时生活不富裕的情况。

同学与林婆婆(右二)相处融洽(廖文谦摄)

课程导师之一,语文中心助理讲师林海容女士表示,计划所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有不少学生经此计划后,与家人的关系变好,亦懂得如何关心身边的长者。而受访的长者同样获益良多,不仅能从学生们得到关怀与爱护,亦学习到如何使用视讯软件Z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