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视新闻三代人】由广播道到大埔 见证风光跌至衰落
一位亚视新闻部员工自白:两出两入亚视,由实习到“坐堂”,从广播道到大埔工业邨,目击新闻部兴衰,慨叹自己已数不清历任多少代老板。
作者:何艳金(署名)
老周命运最终回
相比很多从一而终的新闻部老臣子,我在老周(指亚洲电视)的日子只不过很短。98年做实习,99年毕业后短暂停留,04年再回巢,10年离开。
新闻部一直是教人无奈。部门性质本身就是烧钱,后来为公司着想要帮手悭钱,再后来竟然要想办法揾钱。最终总控制室负责播片的同事可以出粮,但制作内容的新闻部却因弹尽粮绝“自尽”,教人唏嘘。
莫说圈外人,就连记者行家都根本无法理解,亦不可能相信,老周新闻部在回归后,每天如何在不安和动荡中渡过。拿着上世纪的软件和器材(部分),且经历一次又一次人事变动,仍能坚守“博士”伍国任于亚视大火后首次新闻报道时对观众的承诺:每天准时报新闻,然后挨到2016年春节前才到尽头,在全球电视新闻史上,“肯肯定”已是一项奇迹。
九十年代包云龙主政 收视影响与大台匹敌
老周人最爱怀旧。同事前辈最常挂在口边的是“高佬詹(瑞庆)𠮶阵,新闻部几咁强大乜乜乜”,我年资尚浅无机会见证。第一次加入时,新闻部由已故的包云龙主政,当时以人才、收视、影响力,仍能与友台比拚。常听不少江湖传言,友台总编辑看过老周六点钟头条后,偶而都要改rundown。未几,红色资本杀入电视台,又有各式各样的所谓高层、顾问,对新闻部指指点点,找来何守信朱慧珊报新闻,令收视插水之余,新闻部更沦为同行笑柄。随之而来科网热潮,街上随手都是最少加薪几成的新媒体职位,吸引更多人另觅高就。
老周这十多年来,所需要的是两笔钱,第一笔用来“填氹”,第二笔才是发展,可是第二笔钱从来没来过。04年,听说公司搞上市“好事近”,但最终无下文。后来“小小超”大搞收费电视,与老周合作搞24小时新闻台,铺天盖地做宣传,为新闻部又带来了短暂好景。到07年广播道的地皮都卖了,老周搬到大埔工业邨。厂房虽然焕然一新,但各方面资源已经非常紧绌,企业形象经已失救,但新闻部历任领导,仍然沉着应付一个又一个“唔识货”股东及电视台领导无品味、无道理,甚至无厘头的要求。守住了新闻部的风骨,惟无法争取更多资源,给同事好一点待遇,但我相信他们已尽上最大努力,保住大家的饭碗。
大埔年代常拖粮 早呼吁同事弃船
“有头发边个想做癞痢”。基本上,搬厂到大埔不久,已经不时有拖粮情况。有说是每个月大日子临近,电视台高层就要找股东“出支票”,有时因为找不到股东,甚或各种原因,支票永远迟来一点,再加上行政手续需时,大家都被迫习惯了挨多几日。或许因为这种习惯,大家都以为,每次拖粮,每次最终都有粮出。但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早在去年他们宣布取消晨早新闻时(后来复播),我已公开呼吁我的旧同事弃船。
我想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老周新闻的素质,从外间一直以来的反馈,证明亚视新闻的确满足到部分香港以及华南地区民众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当然,11年江泽民事件造成重创,但新闻部就是有一班深深不忿,为了观众利益愿意每天牺牲小我,甚至家人利益的哀兵死士,不问因由,拚到2016年2月5日最后一节“卡士”都没有放弃过,仍然努力争取观众认同。
人人拚尽无悔 老周欠员工太多
也说说王征。我离开老周前几天,他叫我到楼上“倾几句”,又邀请我列席节目制作会议。我想讲,当时王征提出的建议也颇有噱头,不过各部门头目那副无能为力的样子,已明示那所全宇宙第一家华人电视台时日无多。
我想,每个在老周工作过的人,都拚尽所有,无怨无悔,实在这家机构欠我们太多,再没有任何理由让她继续下去。这当然是传媒行业的不幸,但对于一众老周死士来说,他们最需要是从这种自我囚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新的一年,各自寻找一片新天。
注:标题及小题为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