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影像解剖研究鲸豚死因 推测船只撞击黑点 吁船只减速

撰文: 马炜杰
出版:更新:

城市大学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透过影像解剖技术,调查搁浅鲸豚死因,自2014年运用技术至今,可找到死因的鲸豚尸体由过去的一成上升至近年的七至八成。
研究组亦透过利用所得数据研究鲸豚与船只发生事故的交通黑点,并期望可将数据交至政府相关部门手中,以助制定保育方案。

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透过影像解剖技术,调查搁浅鲸豚死因。(马炜杰摄)

海洋动物影像解剖研究组于2014年成立,与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透过影像解剖技术,调查搁浅鲸豚死因。

+3

参与研究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学临床动物医学系客座助理教授葛展荣表示,透过影像解剖技术,例如利用X光、电脑扫描或磁力共震,再配合传统解剖可清晰找出鲸豚死因甚至生活史。

城大用影像技术解剖鲸豚,以了解死因。(城大提供)

葛展荣指出透过应用影像解剖技术,死亡鲸豚的死因确认率由过去的10%升至70%,有助于制定相关保育政策。另外,研究组亦会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扫描鲸豚尸体,除了更方便研究外,相关资料亦可以更简保方式保存,甚至可发送至海外专家研究。

海上交通对鲸豚的影响亦是研究组的研究之一,研究组透过影像扫描得出鲸豚死因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并推断海上交通对鲸豚的影响,根据2014年至今的统计资料,当中有五份一的鲸豚是因船只撞击而死。

而近年海上交通虽然因肺炎疫情而减少,因船只撞击而死的鲸豚数目有所下降,但不排除海上交通恢复后数字再次上升。

透过应用影像解剖技术,死亡鲸豚的死因确认率由过去的一成升至七成,有助于制定相关保育政策。(马炜杰摄)

为解决船只撞击的问题,研究组透过结合船只GIS数据,以推断撞击点,需然研究尚在进行中,但根据目前数据所得,发现大屿山以西及西南海域出现撞击意外的机会较大。葛展荣指出希望透过将相关资料反映给政府,方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例如当船只经过多鲸豚的海域时,可减慢速度,以避免伤及鲸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