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候选编委会 两度答错“左派右派”定义遭批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浸大候选编委会昨日在咨询活动期间答错政治“左右之分”。(Facebook载图)

浸大学生会候选编委会昨日在咨询期间被问及对香港政治光谱“左”与“右”的定义,候选成员两度答错。现届编委会(现庄)将答错的内容在Facebook如实报道,引来不少人批评他们“左右不分”。

按浸大学生会编辑委员会在Facebook的报道,候选外务副总编辑周卓奇起初认为“左”泛指建制派亲建制,更为亲政府的人士;“右”则指“反政府”。在数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的发言出错,更正“左”泛指保守主义,左派人士希望政府干预政策;“右”为资本主义,提倡自由市场。在香港,“左”为“和理非非”的抗争手段;“右”为激进的抗争手段。


最后,候选总编辑钟梓仪作补充指左派人士注重消除阶级差异以关心民生议题,如社民连;右派人士则在经济上希望政府作最小干预,例如自由党。

“左”、“右”的分野,源自法国大革命时,在法国国民议会内,支持革命者都坐于议会的左边;较保守的保皇党人则坐于议会的右边。传统上,左右派的定义纷纭而且不清晰,但一般而言,左派往往代表支持基进的变革,支持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支持更公平的再分配等主张;而不少人则视保守主义为右的代名词,右派亦一般象征自由市场、传统价值等,但事实上,右派亦可以很激进,三K党、法西斯主义则往往被视为极论右翼的代表。

 

在近代中国,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阵营的一员,因此中共被称为“左派”,而本港亲中的建制派,因为这种渊源,传统上亦被称为“左派”,但本港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本港的“左派”亦不一定信奉社会学定义的左翼思想,经济观念右倾者大不乏人。这种复杂的历史源革,令“左”“右”两者的定义,在本港更易被人混淆。

有关报道刊出后,不少网民留言批评,有指批评其历史知识贫乏。“左右都唔识分,其实照直答唔识都好过答错”、“他说左是保守右是反政府就知道他国中历史没合格”、“唉!年轻人,即使更正了无数次,连左派、右派最基本的定义都弄错!!!”

记者致电现届编委会总编辑曾健锋查询,他指刊登报道并非针对“下庄”,只是希望同学关注咨询:“出发点是同学关心甚么,有发生过,就会如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