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女病人数目10年飙6成 有家族史增2成患癌风险
“整个人很累,集中力很低,无法上班。留在家中,也好像重感冒。”郑小姐3年前被癌魔找上门,治疗期间亦出现不适。她患上的癌症,正是本港年轻女士第二大常见癌症甲状腺癌。普遍市民对甲状腺癌未有深入认识,甚至忽略其严重性。过去10年,本港甲状腺癌新症数目急升近6成,当中女性占极大多数,情况不容忽视。外科医生提醒,早期甲状腺癌没有病征,如出现颈部疼痛、咽喉有肿块等状况,应尽快求医。
医管局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最新数字显示,2005年至2014年甲状腺癌新症由500宗上升至795宗,当中以女性患者占多数:由407宗急升至648宗,升幅达6成。香港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临床副教授梁熊显解释,“女性占多数的原因仍是个谜,但估计与女性雌激素有关。另外女性的颈椎较长,出现肿瘤的话会较易察觉。”梁补充,甲状腺癌的病因多数不明,但若有2位家族成员患甲状腺癌,个人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会增2至3成。他建议,平时照镜子时多留意颈部,用手摸一摸,检查是否出现肿块。
初期的甲状腺癌没有征状,常见的病征则包括:
咽喉出现肿块声音变得沙哑颈部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甲状腺癌治愈率高 新跟进治疗减“低甲”机会
有别于其他癌症,甲状腺癌的生长速度较慢,治愈率较高,第二期的患者10年存活率将近9成。香港甲状腺学会会长、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周倩明表示,多数患者接受甲状腺移除手术后,进行口服放射性碘治疗,以清除残留或已扩散的癌细胞与其他甲状腺组织。治疗期间,需停用甲状腺替代剂4至6个星期,从而出现低甲情况,“患者会疲倦、集中力下降、情绪低落、善忘及怕冷等征状。”不过,现时患者可亦可选用“人工促甲素”取代放射性碘治疗,患者毋须停用甲状腺替代剂,整个过程只需五天,大大减低对患者生活之影响。
现年42岁的郑小姐,3年前确诊甲状腺癌。手术后,她需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其间需停用甲状腺替化剂,“低甲”情况持续了2至3星期,“整个人很累,集中力很低,无法上班。即使留在家中,也好像重感冒一样。另外,豆类、海鲜、海盐等食物都要戒掉。”一年后,郑小姐原定需再接受放射性碘治疗,但她采用了新一代方法(注射促甲素),因而没有出现低甲状况,“不用停药、不用戒口、不用多日请病假,跟日常没有分别。”现时,郑小姐已毋须进行放射性碘治疗,但需定期抽血及一生服用甲状腺替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