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忧难清学债 家庭入息超千元 政府资助减25% 

撰文: 刘凌锋
出版:更新:
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认为读大学是学生的权利,所有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都应可入读,而无需“兜大圈”报读自资学位升学,增加学债。(刘凌锋摄)

不少大专生向政府借贷缴付学费,但一毕业即背负至少十多万元的学债。有团体访问曾向学资处申请贷款的学生或毕业生,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均对背负学债感压力,更有一半人表示预计分10年或以上还清款项。有大学生表示,因家庭月入超过申请全额资助的家庭入息上限1000元,结果资助额减少25%,被迫申请贷款交学费,担心日后还债有困难。

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在今年1至2月,访问205名曾向学资处申请借贷的大专生和毕业生,当中4成半受访者表示贷款10万元或以上。同时,调查访问受访者对偿还学债的压力程度,以10分为最大压力计算,平均分为7.5分,并有逾7成受访者选择7至10分。

有申请学生贷款的任同学(中)担心若未来突然失业,会难以应付还款,又指政府应加强资助学生到海外交流,减轻这方面的负担。(刘凌锋摄)

联席认为结果反映学债问题加重青年负担,造成压力。现时读城市大学社工系4年级的任同学表示,在过去3年均获全额资助,但仍需借生活费。不过,本学年因家中姐姐投身职场,令家庭月入超过限额1000元,令资助由全额减少25%,只获75%资助。任表示4年已贷款10万元,将来预计分10年还清款项。她担心日后要同时还学债、帮补家计及储钱买楼,会构成财政压力。

联席认为本港资助大学学位不足,劳动市场竞争力大,导致部分即使符合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要报读学费高昂的自资学位升学。部分基层家庭又因超过入息门槛而未能得到全额资助,导致有些学生要另申请带有利息的贷款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联席建议政府应增加教资会资助学位,令更多符合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无需报读自资学位。同时,政府应放宽学生资助计划的入息限额,并取消资产审查,长远则可提供免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