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九高铁的士站排长龙?张欣宇突击解谜:“过海”分队不合理
西九高铁站的士站总有乘客大排长龙,为了找出问题症结,“香港新方向”立法会新界北议员、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主席张欣宇于周六周日夜晚到现场考察,发现问题并不在于的士数量不足,而是的士受限于“过海”与“不过海”的服务范围,被不按比例地分队接载前往港岛与非港岛的乘客,影响了整体运力和轮转效率。张欣宇就此呼吁社会反思和讨论:对于一个以交通紧凑密集著称的城市而言,容许的士自行以“过海”和“不过海”划分服务范围和收费安排,这样的安排是否已经不合时宜?
刚过去的周末,张欣宇一连两晚于Facebook专页发表贴文,记录他突击考察西九高铁士站并解开乘客大排长龙之谜。原来,陆港通关之后,他总是收到关于高铁的士站等候时间过长的投诉,即使港铁已将传统排队改为派筹轮候,投诉仍然不绝于耳。
上周六(6月28日)晚上10时半,张欣宇在现场观察近一小时,终于找到问题症结:不是的士数量不足,而是上客轮转太慢。他解释,当时只有3个上车位,导致正在候车的需求始终保持在40辆以上,而随着各地尾班车逐渐到站,候车的需求自然出现越积越多的趋势,也就无法避免出现人群聚集、等候时间过长的情况。不过,他也指出,高铁的士站实际上有6个上车位,只是因为车辆以“过海”与“不过海”平均分配上车位,导致现场出现了严重的空间资源错配:9成前往九龙/新界的客人集中使用3个“不过海”的上车位,供不应求;而前往港岛的客人虽然不到1成,却也有3-4个上车位,无人问津。张欣宇就此提出,应该尽可能将更多上车位分配予“不过海”的乘客,以加快轮候,缩短候车时间。
到周日(6月29日)晚上,张欣宇继续跟进西九高铁站的士排队事宜。他提到,上述贴文发表后,运输署官员和港铁管理层已经分别与他联络,表示会马上试行新的安排加快疏导。此举令他倍感意外,“香港面临的种种问题虽多,但倘若多一些官员有这份尽职之心,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之道。”于是,他再次于同一时间,在没有知会相关部门的情况下,到访西九高铁的士站,发展情况确实有所改善:以10点半的流转速度推算,“非过海”的士载客量可达440架次/小时,而乘客从取筹到上车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尚算可以接受。”不过,张欣宇重申,西九高铁的士站的总运力应该可以达到880架次/小时,但碍于同期“过海”的士载客量只有80架次/小时,导致该站整体而言只发挥了6成运力。
“数字印证了我昨日的一个观点:将市区的士的服务范围切分为‘过海’及‘不过海’,影响了的士的整体运力和运作效率。”两晚的突击考察,更加坚定张欣宇的判断,认为问题症结在于容许的士自行以“过海”和“不过海”划分服务范围和收费安排:“为何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公开允许的士存在‘过海’和‘不过海’的排队区分,甚至不同的收费安排?对于一个以交通紧凑密集著称的城市,这种安排的持续存在,实在缺乏科学理据。”他最后说,的士“过海”与“不过海”之分固然有其历史遗留因素,但九龙加港岛的总面积只占本港陆地面积约十分之一,为了照顾部分司机的方便,却要牺牲乘客出行体验和城市运作效率,“这样的安排是否已经不合时宜,值得充分讨论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