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针灸染食肉菌|甲类链球菌是甚么?有港人日本感染亡 6类人高危

撰文: 谭晓彤
出版:更新:

【食人菌/食肉菌/甲类链球菌/甲型链球菌/中医针灸】一名47岁男子今月初扭伤,接受注册中医师针灸治疗后感染甲类链球菌,即俗称“食人菌”或“食肉菌”,需要截断左下肢,调查发现铜锣湾的中医诊所环境样本验出含甲类链球菌。

甲类链球菌是一种存活于咽喉和皮肤上的细菌,透过飞沫及接触传播,抗生素能有效医治。港人旅游热点日本近年曾爆发甲类链球菌感染,一名香港人在日本因病离世。温哥华一位消防员曾在东南亚旅游期间染病,到香港后病情恶化要切除右小腿保命。

甲类链球菌是一种存活于咽喉和皮肤上的细菌,一般过飞沫及接触传播。(视觉中国)
温哥华消防员Christopher Won旅游期间感染“食肉菌”引致坏死性筋膜炎,到港后病情恶化,去年在本港公立医院切除右小腿保命。(Marie Hui社交媒体图片)
温哥华消防员Christopher Won旅游期间感染“食肉菌”引致坏死性筋膜炎,到港后病情恶化,去年在本港公立医院切除右小腿保命。(Marie Hui社交媒体图片)

近年多宗严重个案患者要截肢 曾有港人日本感染亡

去年温哥华一位消防员与一家四口在东南亚旅游期间,感染“食肉菌”引致坏死性筋膜炎,到港后病情恶化,去年在本港公立医院切除右小腿保命。

日本去年3月起爆发甲型链球菌感染,一名港人在日本感染后引致坏死性筋膜炎,最终不治。

甲型链球菌可引起猩红热,发病初期身躯及颈部会出现红疹。(资料图片)

甲类链球菌透过飞沫及接触传播 少数感染后死亡

甲类链球菌,即化脓性链球菌,是一种存活于咽喉和皮肤上的细菌,一般过飞沫及接触传播,亦可以透过摸受污染的环境或物件而感染。有些人可以带菌而没有任何病征,绝大部份人受感染后只有轻微疾病,例如喉咙痛、头痛、发烧、脓疱疮和猩红热,少数情况下,感染“食肉菌”后会引致死亡。

中医针炙需将针插入病人体内,故必须消毒卫生。(示意图/资料图片)

六类人士高危 抗生素能有效治疗

卫生署表示,任何人士均有机会感染侵入性甲类链球菌疾病,但以下六类人士风险较高:

1. 长者
2. 幼童
3. 长期病患者
4. 免疫力低人士
5. 皮肤有破损
6. 近期曾受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流感)

抗生素能有效医治甲类链球菌感染,尽早治疗有助加快纾缓病征及预防并发症。另外,市民应适当处理伤口以减低受感染风险,亦应该经常保持双手清洁。

47岁男感染后引致坏死性筋膜炎 最严重可夺命

卫生防护中心最新公布的个案中,一名47岁男子接受注册中医师针灸后感染“食肉菌”,并发坏死性筋膜炎。中心表示坏死性筋膜炎可由不同细菌引致,“食肉菌”是最常见的成因,通常透过皮肤中的伤口,如切伤、刮伤、烧伤、昆虫咬伤、穿刺、手术伤口进入身体。

如有病征应尽快接受抗生素治疗

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皮肤可能发热、红肿、有溃疡、水疱或黑点。患者可能感到剧烈的疼痛,亦可能会发烧、发冷、疲倦、肚泻、呕吐或感染部位出现脓液。卫生署指一旦感染,患者须尽快接受适当抗生素治疗,或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术,例如清除坏死组织或截肢,以阻止感染扩散,否则可引致并发症和死亡。

卫生防护中心正调查一宗感染甲类链球菌并发坏死性筋膜炎个案。(资料图片)

卫生署预防感染六大贴士

1.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
2. 尽快清洁伤口,并用防水敷料妥善覆盖伤口直至愈合
3. 即使是轻微或没有感染的伤口也应该立即治理
4. 触摸伤口前、后须洁净双手
5. 如有伤口,应避免前往泳池、其他水设施或自然的水体(如河流,湖泊和海水)
6. 如出现感染症状,例如持续皮肤红肿及痛楚等,应尽早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