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纶:湿地缓冲区可发展 不影响生态下考虑加高发展密度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本港土地供应紧张,近日不少社会声音将矛头直指新界湿地缓冲区,要求提高开发该地区的地积比,但环团表明该地带具高生态价值。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今日(17日)于立法会指,湿地缓冲区部份能作低密度发展,于不影响生态下,可考虑加高发展密度。

南生围湿地缓冲区内土地,有发展商早前申请打造长者房屋项目。(资料图片)

本港于元朗至上水一带的部份土地划作湿地保育区,保育区以外500米范围则划作湿地缓冲区,以保持湿地保育区的生态环境。现时若需要发展湿地缓冲区内的土地,发展商需要进行生态评估,并只可以用不多于0.4倍上盖地积比率的低密度发展。

立法会议员刘国勋于立法会上指政府可否打破生态限制,如发展湿地缓冲区。(余俊亮摄)

黄伟纶:湿地缓冲区部份可低密度发展

立法会议员刘国勋于立法会上问到新界土地发展,指有大片农地及鱼塘长期荒废,并指政府可否打破生态限制,如发展湿地缓冲区。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指,政府发展新界土地时非考虑其是否荒废,而需要视乎土地面积、基建配套及生态等。他指,零散发展于本港不适用,而湿地缓冲区不是不可以发展,部份可低密度发展,政府于不影响生态下考虑加高发展密度。

新地旗下天水围Wetland Seasons Park位于湿地缓冲区。(资料图片)

事实上,新地过往声称有住宅项目于湿地缓冲区,包括透过政府卖地所得、发展为“Wetland Seasons Park”,其地积比率达1.5倍。早前已有发展商建议政府应就发展限制“松绑”,进一步加高湿地缓冲区发展地积比率。

环团忧与设湿地缓冲区意向背道而驰

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吴希文指,该项目非正正于湿地缓冲区内,指发展商不应将其用作于缓冲区内发展的例子。他指,以后海湾地区为例,发展项目的地积比率普遍介乎0.4至0.6倍,并需要符合其他发展条件。他担心,随著日后北环线发展,政府将为大规模发展湿地缓冲区铺路,认为与设立湿地缓冲区的意向背道而驰。他又说,发展商“斩件式”评估个别发展项目的生态影响作用不大,未能顾及当日后多个项目同时发展所带来的“累积影响”。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指,政府发展新界土地时非考虑其是否荒废,而需要视乎土地面积、基建配套及生态等。(余俊亮摄)

此外,黄伟纶于会上提到运房局正与内地就罗湖口岸发展展开沟通,日后若腾出用地将由发展局作研究。不过,他指由于用地只有4公顷,加上附近仍有铁路,发展时需要考虑噪音问题。而就香园围口岸附近用地发展科学园及工业邨,黄伟纶说将于2021年第二季作可行性研究。

现时若发展湿地缓冲区土地,需要进行生态评估,并只可以用不多于0.4倍上盖地积比率的低密度发展。(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