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师生研“人工智能交通灯系统” 可按实时交通流量调节灯号

撰文: 袁澍
出版:更新:

香港人多车多,每逢假日、上下班时段和大型活动举行时,道路上都会出现长长车龙。为疏导车辆和人流,外国早年已应用实时收集路面数据调节交通灯讯号的系统,本港运输署去年亦展开“实时交通灯号调节系统先导计划”。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工程学科师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人工智能交通灯系统”,系统可以辨识指定范围内车龙长度、等候过马路的行人数目等交通数据,并即时调节灯号,纾缓交通问题。作品于“青年科技专才展览及比赛2020”中获得“专上教育组”亚军。

(左起)IV E( 沙 田 )工 程 系 讲 师 张 开珏 、IVE电脑 及电 子工程高级文凭学生陈雨阳、陈浩扬、 IV E(青衣)、职场学习及评核项目发展组 ( 工程学课程 )项目主任洪健豪,以 及 IV E( 青衣 )工程系助理项目主 任黎坤,参与开发“人工智能交通灯系统 ”。(受访者提供)

全港现时有超过1900个灯号管制路口,主要基于运输署过去进行交通流量调查所得的数据预设,在没有实施交通数据的情况下,灯号未必能即时因应实际道路的情况而作出调节,未能更有效管理车流与人流交通。

由IVE土木工程高级文凭、电脑及电子工程高级文凭的毕业生及学生研发的“人工智能交通灯系统”,原理利用物联网和AI等技术辨识指定范围内的实时交通数据,如车龙长度、等候过马路的行人数目等,从而适时调节灯号,应对道路不同时段的实际需要。

团队曾实测,发现系统有助于缩短车龙及疏导等候过马路的行人数量。(受访者提供)

应用AI及物联网科技 统一调节多组交通灯号

参与开发的IVE电脑及电子工程高级文凭学生陈雨阳指,物联网技术会统一收集及传递各路段的交通资讯,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再按实时数据作统一调节不同路口的交通灯讯号。他指,如遇上车龙时,系统会延长交通灯亮绿灯的时间;如该路口没有车辆驶至或行人等候过路时,系统会分析到没有亮绿灯的需要,即时控制交通灯亮起红灯,跳至下一个路口的交通灯亮绿灯。

IVE(青衣)职场学习及评核项目发展组(工程学课程)项目主任洪健豪指,AI技术可辨识更多交通资讯,包括车辆种类、车身大小、车速、行驶方向等,“同时可透过深入学习(deep learning)更准确计算交通流量、控制交通灯号,纾缓车龙及人流。”

团队希望进一步改善系统,分析不同路段交通数据,提升AI技术的稳定性及准确性。(受访者提供)

参考外国例子 实地收集交通数据测试成效

陈雨阳分享开发作品的意念时提到,团队留意到香港的交通灯主要按运输署交通流量调查所得的数据预设,灯号未必能即时因应实际道路情况而作出调节。团队于是参考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利用雷达、热能探测和影像分析等收集实时路面数据的例子开发此系统。

系统有助缩短车龙及疏导等候过马路行人数目

团队曾于学校、巴士站及屋邨商场林立地段实地收集交通数据,并利用交通流量模拟软件分析,初步发现此系统有助缩短车龙及疏导等候过马路行人数目,系统长远目标为希望缩减平均车龙及平均行人等候时间达四成。洪健豪说,团队希望收集更多不同路段的交通数据,提升AI技术的稳定及准确度,以应付马路上不同时段的需要和应付交通变化。疫情期间亦有助疏导等候过马路的行人,降低病毒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