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跛脚牛的约定 由素人变牛妈日日出动 冀政府勿把大屿牛赶绝
12年前一只跛脚牛牛突然造访,拉近了她与牛的距离。人称“牛妈”的梁韶华,每天驾车穿梭大屿南寻牛,车里是满满的干草,后座挤拥得容不下人。看见水牛吃得滋味,“阿妈”老怀安慰双眼露出笑意,每日“巡视”已成日常,高峰时曾照顾上百只牛。
鸟尽弓藏,农业式微,牛被逼迁。眼看在大屿山认识的水牛陆续被绝育,担心终有一日“后继无牛”,牛只会在本港绝种。不过“阿妈”仍抱有一丝期望,等待政府醒觉,保育大屿山水牛政策终会来临。
“妈妈......细佬啊......”牛妈高声呼喊一会,突回头说“来了来了”,急急在湿地上分了一堆堆的干草,原来远方正有十多只水牛应声跑来,享用牛妈准备的“下午茶”。
12年前与受伤水牛的约定
人称“牛妈”的梁韶华今年69岁,以前住长洲,未曾见过牛,后来搬到大屿山,才发现与水牛的生境那么近,但碍于牛的“恶相”不敢走近。直至2009年,有一只断了脚的牛突然来到她家,身上满是伤口,流出黄色的脓。兽医说,能否康复要看牠的造化。眼看跛脚牛瘦得可怜,牛妈许下承诺“如果你仍能生存,我就照顾到你百年归老”。跛脚牛命不该绝,奇迹地从“鬼门关”逃出,牛妈信守诺言,为牠取名“牛牛”。
“牛牛”回归社区,牛妈也跟随走入社区,遇上更多不同的水牛,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牛。牛妈向兽医“偷师”学习救伤技能,每逢有牛打架、受伤,附近村民会先找牛妈处理,由原先照顾一只“牛牛”,慢慢增至上百只牛。每天风雨不改,到不同村落巡视“揾仔女”,“牠们不知道是星期日、圣诞节或新年,只知道日日有得食,不可以令牠们失望。(自己)曾发烧39度,也拖住草来了”,这些年来,只因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塌树把车路封了,放草工作才缺席了一天。
牛妈每年最忙碌是11月至4月,因草地枯干,她担心牛走入村民的农田“偷食”,会被视为“捣乱”而赶走受伤,故每天有固定送草路线及时间,让牛乖乖留在湿地,与他人不用太接近,减少矛盾,“如果我不来,牛会在路边等你的车,一定要掌握时间,每日差不多时间就要出现”。每日买草已花费1,700多元,除了用自己做地产代理收入补贴,也靠热心人士捐赠物资。她叹指,尽量希望牛只自然生活,但当居住环境已变得不自然,适当时也要帮一把。
【相关文章】:乡村牛逼迁“荒地” 村民不忍送足四年草 渔护署坚称资源足够
心痛“邻居”被赶绝
在别人眼中,水牛的样子差别不大,牛妈却找出分别,并掌握牠们出没地点。如有哪一只多日未见,内心不禁纳闷,有如慈母见子女迟迟未归,总担心是否遇上意外。“梁十八”是她最喜欢的水牛之一,牠有一双很漂亮的牛角,但被绝育后,后腿发育不良。
住芝麻湾的“牛妈”,常见“梁十八”的身影,似是认识多年的邻居。牠常到望东湾的树林觅食,政府突然要在该处兴建越野单车径,把树都砍了,路面变得凹凸不平,觅食就走到更远。在超强台风“天鸽”来袭后,“梁十八”消失4天,终被行山客发现死在深坑。牛妈叹气道“凄凉啊”,难过了一段时间,她们的合照一直印在牛妈的卡片上。
对于政府护牛政策,牛妈恨政府把牠们当是“流浪牛”,就什么都不做,恨政府把大屿山的牛大部分也阉了,忧终有一天绝种。虽然说话起来中气十足,牛妈说,不知能照顾这群水牛多久,有人对牛只是三分钟热度,有人因工作而未能时常照料,暂未找到如她般“疯狂”的接班人,只希望牛子牛孙能挨到官员觉醒那天,增拨资源照顾牛只,交予合适团体管理牛只居住湿地,她就乐意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