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倡免试引入海外医生 专科医生做满五年可转至私家执业
本地医生人手不足多年,特首林郑月娥今早(4日)突然预告会立法引入海外医生。食物及卫生局傍晚向立法会递交文件,建议容许香港永久性居民,只要在海外获医生或专科医生资格人士,取得专科医生资格后在香港公营机构工作五年,便可在香港获得正式注册,即等同可转到私人市场执业,豁免他们再考核执业资格试。政府预计会认可100间医学院。
食卫局向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呈交文件,指出香港医生人手多年以来一直严重短缺,人均医生比例远远落后其他先进经济体,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两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国(2.6名)、英国(3.0名)和澳大利亚(3.8名),当局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 (以2017年为推算基准)显示,医生人手由目前到长期均会持续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别欠1610名和1949名医生。
部份公院专科轮候时间逾100星期
公营医疗系统医生人手更捉襟见肘,根据“医疗人力推算2020”,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分别欠缺660名和49名专科医生和准专科医生,到2030年及2040年的医生短缺人数则分别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医生不足是导致医管局和卫生署专科服务轮候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虽然医管局的紧急和半紧急类别个案轮候时间,分别仍能维持在两个星期和8个星期的服务承诺,但部份个案的轮候时间相当长,需求极殷切的专科(如内科、眼科和矫形及创伤外科),轮候时间均超过100星期,认为情况不可接受。
卫生署方面,其儿童体能及智力测验服务有10个专科医生空缺(空缺率为4成),在2020年,只有约6成的新症可以在6个月内完成儿童体能智力评估,远远低于90%的目标。食卫局认为,医生不足问题不能单靠本地培训解决,即使两间医学院医科生学额,由每年250个增至目前530个,政府积极考虑在下一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三年拨款期进一步增加医科生学额,但始终训练医生需时,扩张医学院培训容量亦有实际局限。
当局指,非本地培训医生大幅减少是造成医生人手短缺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1991至2000年间,合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4950名的45%。然而,2001至2010年间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3470名的10.5%,2011至2020年间合共有396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注册,占同期在港新注册医生人数3 687名的10.7%,数字及比例轻微上升,但远比过往为低,亦远不足以填补医手人手短缺。
政府决定在今个立法年度向立法会提交《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在现有的《医生注册条例》(第161章) 下,加入一条新的路径,让更多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可以来港在公营医疗系统内执业。这批非本地培训医生,仍需受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的纪律监管。
当局建议符合以下3个条件的海外医生,便可获正式注册
(1) 引入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2) 引入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须在认可的非本地医学院毕业,并已在当地获取医生注册资格或专科医生资格,以确保吸纳的医生质素
(3) 所有获批申请人均要先获公营医疗机构,即医管局、卫生署、香港大学或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在取得专科医生资格后于有关公营医疗机构工作一段较长时间,建议为期五年,对焦地应对公营医疗机构的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人手短缺问题
认可医学院名单三年检讨一次
当局亦建议成立一个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署署长、医管局行政总裁、香港医务委员会主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本地两间医学院的院长和政府委任的其他成员,委员会将讨论及制定机制,以决定认可医学院的名单,并向食卫局局长建议。委员会会考虑认可医学院的质素须与本地两所大学医学院大致相约。
政府初步构思认可医学院的数目为一百间内,食卫局会发布有关名单,增加客观性和透明度,让家长和学生在作决定前能够掌握更多资料,有关名单每三年检讨一次,现时会咨询社会各界,包括医疗界和病人组织界别的意见,咨询过后会在今年第二季向立法会提交《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
医管局表示,一直关注公营医疗的可持续性,并正深入研究有关课题,欢迎任何可以增加医护人手的建议,得悉具体方案后会深入研究,并与局内外持份者沟通,确保公营医疗服务维持专业水平,符合市民的期望和回应殷切的服务需求。局方会继续透过不同途径增加医生人手,包括招聘所有合适的本地大学医科毕业生,及继续以有限度注册形式招聘非本地培训医生于公立医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