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玉山谈通识:学生可讨论时事 惟教育问题政府欠改革魄力
港府在去年底宣布改革文凭试通识科,课程发展议会下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员会”正处理相关工作,目标在2021/22新学年正式改革,
当年有份讨论新高中学制及课程的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早前参与团结香港基金的通识教育研究,担任报告的报告首席顾问。
黄玉山接受《香港01》专访时形容,改革来得迟,但属“应行之事”,他强调,中学阶段应先巩固学术知识,建立思考解难能力,学生应接触及讨论时事,惟新闻报道不应该成为必修科的主要学习内容,考试不应“政治化”,令学生只懂批评及批判。
他直言,近几年香港社会经历了不少,本港教育仍存在问题,但政府欠缺大改革的魄力,寄语教育界同工需更努力,让青年人对将来有信心及憧憬。
设通识科因冀学制变轻松 摆脱“填鸭式教育”
黄玉山在访问中忆述通识科的“前世今生”,指香港教育在20至30年前,常被垢病为“填鸭式教育”,教育界希望将学制变得较轻松,只设一次公开试,让学生在四个核心科之外自选选修科目,鉴于以往按文理分科,故希望有能综合各科知识的“高中常识科”,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此为通识科的初型。
改革决定来得迟、但有需要检讨调整
新高中学制自2009年正式实施,首届文凭试2012年至今已9年,至2020年提出检讨,实行近十载。被问到政府是否错过了改革时机,撞上社会撕裂的浪尖?黄玉山笑著说不懂回应,形容现今才决定改革通识科是来得有些迟,但认为大型教育改革出现问题并不出奇,作检讨及调整是“应行之事”:“我不懂答......早点改变会如何?无人知的,但是评估应在5年前便开始做......教育改革都是尝试,试完发现不可行,现在更改也没所谓。”
中学生非研究员 宜先巩固学科知识
黄玉山承认或有师生反对改革,但期望大家理解“教育是全社会的事”,老师须接受社会有不同意见及看法。他认为,教育目标是为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开拓知识及训练沟通能力,学校应培养学生须具备思考及解难能力,而真正的知识需经历时间考验,中学阶段宜先巩固及加强学生的知识,“中学生不是研究员,应待大学才研究”。
非不可接触或讨论时事 但报道不该成必修科主要学习内容
曾言部份报道偏颇、不该成为教材的他认为,学生可接触时事,但不应将新闻报道变成必修科的主要学习内容,令学生只懂批评及批判,“不是说不可接触或讨论时事,但时事不应该成为必修科的主流学习内容”,而“单靠报章及时事是过于松散、不理想”,受评审教科书可更有系统地提供教学材料。
作为大学管理层之一,期望通识科如何更改?黄认为,现时通识科考评的评分高低很大程度受语文水平影响,应加强科目知识性及教材原整性,并充实学生对于香港社会及国家的认识。
看不到政府、社会有改革魄力
展望未来,黄玉山期望通识科类似高中常识科,达“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理想,惟理解政策不可常变,改革科目并不简单,希望中学界别把握机会讨论,如何在教育局定下基础下修饰及改善,他举例指,节省到的课时可用作加强高中的STEM教育,为升大学作准备,配合香港未来的科创发展。
教育仍存问题应尽力修补
他直言,本港教育仍存在问题,只能尽力修补,“看不到社会、政府有此魄力,教育界只能尽量努力”。他说,近几年香港社会经历了不少,但教育是培养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渠道,对香港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寄语教育界同工需更努力,让青年人对将来有信心及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