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青年就业 港科企请工程师:人工贵一倍但看重港人研究思维
作为《施政报告》的其中一项措施,政府上周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资助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公司,聘请本港毕业生到大湾区工作,政府会按每名获聘毕业生向企业发放每月1万港元的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计划共提供2,000个名额,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
有在深圳设厂的香港AI机械人技术公司的表示,因看重香港人的思维模式,公司每年都会在香港院校聘请毕业生到内地工厂工作,主力做研究;今年本来就打算聘请两名助理工程师,表示对计划亦感兴趣。
该公司的助理首席技术官Terry是香港人。他表示,公司在香港注册,深圳设厂,今年打算聘请两名见习工程师,月薪约1.8万元,而公司业务较广泛,所以无论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或机械人技术(Robotics)等人才,都希望吸纳。他说,本来就有请人的打算,并非因为有这个计划才特别去请人。
两地毕业生起薪点有一定差距,为甚么请香港人?Terry坦言,内地也有很多名校,名校毕业生的薪酬亦可以很高,但一般来说,香港毕业生薪金会比内地毕业生贵一倍;惟公司仍然希望聘请香港毕业生,因看重他们的思维模式,期望他们可承担更多不同的工作,如主力做研究,可为研发提供“methodology”(方法论)等。
公司提供住宿不难适应 应考虑职位是否吸引
港府近年大力鼓励港青到大湾区城市发展,但也有声音指内地薪酬吸引力不足,且要青年另外适应新环境。Terry本身亦是香港人,7年前开始游走港深两地的工作模式,作为过来人,他指自己和身边同事适应内地生活没太大问题,“衣食住行都好方便。”而住宿方面,Terry指公司会提供宿舍,并会为香港员工租屋。
▼施政报告2020八大重点▼
去年初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两地开始有相应的入境限制,Terry便需要长时间留在内地工作,不能随时回港与家人相聚,仅过年过节才会返港,叹谓“特殊时期冇办法啦。”这会否影响港青求职意欲?Terry就认为这全是个人选择,主要视乎他们是否认为职位够吸引。他又指,每年都会到香港院校举办招聘讲座,反应不俗。
是否要交内地税要看“六年规则 ”
至于不少人关心的税务问题,Terry说自己以香港银行户口出粮,所以在香港交税,仅一部分以内地户口收取的薪金,才需缴付相应的内地税项。值得留意的是,内地自2019年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要求非内地居民若在内地居住满183日,便需承担“全球征税义务”,即所有收入,无论是在境内或境外取得,皆需要在内地征税。但Terry指自己不受此影响,因有新税法有六年的宽免政策。
根据港府资料,非内地居民可享受六年的宽免政策,在此六年间不会在内地有新税法下的“全球纳税义务”,而在六年期间任何一年居住不满183天或单次离境超过30天,便可重新开始计算“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