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故事介入治疗 学童攻击行为减四成 网上资源供家长使用
学童欺凌问题近年备受关注,安徒生会与香港城市大学在2017年开始推行“悦读新视野”计划,其中调查发现本港有 32.3%的学童曾经受到欺凌,欺凌比率为全球最高;然而,计划在3年期间发现利用故事介入治疗法,鼓励学童尝试换位思考,成功将儿童的攻击行为指数减低近四成。
城大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冯丽姝今日(18日)表示,拥有欺凌行为特征的儿童可早于4至6岁就能被观察出来,赶早介入便越有利减少日后的欺凌行为。
操控型攻击缺乏同理心但聪明
冯丽姝指出,欺凌或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操控型攻击,以及反应型攻击;前者大多数都缺乏同理心但聪明,后者则源于对他人的行为或说话出现错误理解。
攻击行为源于缺乏同理心或错误理解对方行为
团队在2017年至2019年,在23间学校招募311名,年龄介乎7至10岁有高风险欺凌行为的学童作“悦读新视野”计划,试验以故事介入的治疗来建立学童正面的管理情绪。无论是具操控型攻击,或是反应型攻击的学童,经过共10小时的治疗小组后,攻击行为指数均分别减少了 33%及 31%。
计划追踪发现,学童在小组结束后,不论有没有外在刺激,学童出现愤怒的情况减少 8%,而学童的“愤怒控制 ”((Anger Control)指数较活动开展前提升了 13%,反映学童更会尝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小组结束半年后“愤怒控制”指数更持续上升至达 15%。
小四的蔼翘,过去经常因争夺玩具和姐姐吵架,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蔼翘经社工安排下于暑假参加“悦读新视野”计划,代入不同的故事角色,学习从他人角度理解事。
蔼翘看过《菲菲生气了》的故事书后,认为当要与姐姐分享玩具时“我就好似菲菲咁嬲”。社工再指导后她可以利用“红黄绿灯”情绪控制,即离开,冷静;思考及表达,以和平的方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蔼翘说:“同家姐解释,我都唔开心俾你抢咗(玩具)。”
讲故事勿向小朋友讲解“道理” 应着重对故事的感受
冯丽姝表示,拥有欺凌行为特征的儿童可早于4至6岁就能被观察出来,赶早介入便越有利减少日后的欺凌行为。
安徒生会总干事黄美坤则提醒,以故事介入方式并非能够即时矫正学童的观念,重点是潜移默化,增加他们的同理心,“家长最好就唔好讲‘呢个故事系教你啲乜乜乜道理’,令到小朋友反感唔听故事,最重要系讲下感受。”
安徒生会在网上提供故事资源,供家长进行亲子伴读。故事介入手法是基于“社会讯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SIP)创立,去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