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胶纪录】垃圾弃置量创新高 CNN为香港冠名“垃圾海”
香港的海洋垃圾问题再次冲出国际。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上周发布短片,形容香港的海洋已变为“垃圾海”(Trashed Oceans),塑胶等海洋垃圾像漏油事故般倾泻。立法会亦公布最新数据,指去年全港固体垃圾弃置量,突破每日15,000吨关口,同比升1.6%,其中废塑胶的全年弃置量达80万公吨,升近一成兼创历史新高,令去年成为“最胶”的一年。业界指废胶废纸回收疲弱,令垃圾量连连上升。环保团体就批评政府无任何重大的减废政策,令问题恶化。
CNN的新闻短片题为“Hong Kong's trashed oceans”(香港的垃圾海),指香港有逾千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华白海豚的家,海上却布满胶袋、胶樽以及其他垃圾,犹如发生漏油事故,相信垃圾来自非法倾倒废物及从大陆漂来。片段的结尾,有学生在沙滩上砌出巨型垃圾虫的图案,推广海洋保育和循环再造。
香港的垃圾问题,不局限在海洋。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昨日(23/11)公布的《数据透视》显示,2015年固体垃圾弃置量为达每日15,000吨,同比升1.6%,是连续第四年上升,当中废纸、塑胶、木材、金属、玻璃、纺织品(旧衣)的弃置量全线增加,例如塑料的全年弃置量为80万吨,同比升8.7%,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唯一的好消息,是易腐烂废物(包括厨余和园林废物等),弃置量是同比下降7.1%。
香港人惯即用即弃 回收率跌至35%
为何垃圾弃置量年年上升?《数据透视》认为值得关注,因为由2010年至2015年间,废物弃置量每年平均增加1.9%,超过同期平均0.8%的人口增长,简单来说,即每一名香港人平均弃置更多垃圾。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回收业疲弱。
香港整体回收率由2014年的36.5%跌至去年的35%,全年回收量只有200万吨,同比跌2.3万吨,主要是废纸和塑料的回收量大跌。“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表示,塑胶弃置量再创新高,主要受石油价格下跌、内地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内地2013年实施“绿篱行动”,禁止洋垃圾进口,影响废塑胶和废纸等回收。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主席刘耀成亦表示,回收行业愈来愈难做,一来租金成本高,而全球的回收物料价格又跌:“去年下半年石油气价跌,令各种回收物料价格每吨跌约100至200元,估计因此大部分物料均未被回收,而被弃置到堆填区。”他说去年塑胶价格低至每吨500元,纸则有每吨800元,而金属较好,每吨有1300元。
不过刘耀成说,香港人习惯使用即弃用品,加上人口上升,也令到垃圾弃置量上升。
翻查立法会文件,环保署去年解释回收率近年有所下降,主要因为废纸料及废胶料的回收量受外围环境影响而减少。例如各地的制造业对包括回收物料等原材料的需求持续疲弱,内地当局于二○一三年起开展“绿篱行动”亦影响回收物料的货值,导致本地回收活动出现负面起伏。
政府无推减废政策 垃圾征费遥遥无期
不过“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就认为,是政府近年并无任何重大的减废政策推出,市民行为模式难以改变,加上人口增长带动废物制造量增加,导致整体弃置量连连上升:“近年市民讲多了回收,但落到区睇回收情况仍然好差。”
朱汉强亦批评厨余处理厂进度落后,焚化炉又远水无法救近火,担心当局未必做到“资源循环十年蓝图 ”中,2017年减少两成人均弃置量的承诺。他认为环保署应尽速提交垃圾按量征费草案,并且加快落实废胶樽等饮品容器的生产者责任法规,扭转垃圾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他说将去信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促请委员会支持减废政策,尽速召开草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