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20│历史科试题专辑无刊录被删分题 五题代计分两题表现欠佳
今年中学文凭试历史科一条涉及中日关系的必答题因惹起争议被取消,最终改以同卷其它题目计算最终得分。根据考评局今(4日)发表的历史科《试题专辑》,五题供估算参考的题目中,有两题“表现欠佳”,三题“表现尚可”,而被删分题未有刊录在内。
总体而言,考评局指,这届历史科考生备试充足,大部分考生对课程所涵盖的议题或课题均有所认识,然而考生表现未必与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建议加强识别试题、使用史料论证等的能力。
被删试题不刊录于《2020试题专辑》
被删走的历史科试题为卷一2(C)分题,问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考生可利用两项参考资料及运用所学回答。考评局在新一份《试题专辑》指,由于本年考试已取消2(C)题,故该分题不会刊录在专辑内。
历史科卷一试卷总分为60分,被删走的分题占8分,即约13%。考评局保留该8分,改用同卷其它题目估算,分别有两种方法。一,以题目 2(a)及(b)表现估算;二,以题目 1(c)、3(c)与 4(c)表现估算,并以较高分数作最终分数。
根据考生《试题专辑》表现,考生在题目2(a)表现欠佳,2(b)则表现尚可;至于1(c)、3(c)与 4(c)的表现,则有两题表现尚可,一题表现欠佳。
以同卷其它题目估算分数 两题表现表现欠佳
历史科第二题整体问及20世纪上半叶的中日关系,并提供两项资料供考生参考作答。2(a)要求考生以资料C,即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学校长梅谦次郎的文章,归纳一个可能妨碍中国现代化努力的问题。
细仔分析两题表现欠佳的题目,考评局指,在2(a)分题中,只有表现最佳的考生能够按题旨作答,部分卷内容未能归纳出“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努力无关。表现最差的答卷,未能分辨出资料中哪些属日本政法大学校长或文中清国人范源濂的看法,而表现稍逊的答卷则未能援引资料作答。
至于另一题表现欠佳的第3(C)题,题目要考生讨论1945至2000年间,欧洲经济统合是否势不可挡。考评局指,表现稍逊的答卷出现以下最少一种的毛病:内容笼统,欠缺具体史例;未能合理涵盖有关时期;未能恰当处理关键词“势不可挡”。部分考生误解题目,以为题目问及欧洲经济统合的障碍。
总体考生备试充足
总体而言,考评局指,这届历史科考生备试充足,大部分考生对课程所涵盖的议题或课题均有所认识,然而考生表现未必与所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建议加强识别试题、使用史料论证、答题逻辑能力。
中史科类似题目 考生表现满意
另外,中史科试卷卷一必答部分,有题目考及抗日战争,当中有三条分题,问及考生当时宣传品中的日军形象而备受关注。考评局指,考生在两题分题表现满意或尚算满意,一题则表现未如理想。
该试题资料为两张当时的宣传品,其中一张传单印上“华北华中的日军完全连络”,及“徐州失陷了”字句,传单上军人图画则面露笑容并举枪。有分题问及考生是否同意资料宣传品的观点,并援引史实解释,而这题考生表现未如理想,题目占3分。
考评局指,选答同意的考生,大多能够指出徐州在抗战第一阶段的重要战略地位,又或从抗战第一阶段至徐州会战的军事形势分析,说明中国军队撤出徐州,有助南北两路日军会师。
至于选答不同意的考生,多不同意传单正面描绘日军形象,不同意日军在徐州大捷,或同意徐州会战后日军可完全控制华北、华中地区。表现较弱的考生,只空泛表达观点,缺乏史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