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合作社重建难 批政府推高门槛征收巨额补地价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刘锦辉指,公务员合作社由于楼龄高,不少都已日久失修。(黄静薇摄)

全港约有200个公务员合作社,大部分均超过50年楼龄,面对楼宇老化、频繁维修等的问题,有不少居住在合作社的公务员均希望重建换取更舒适环境,但他们批评,政府约4年前改变补地价方式,约千呎单位需至少付过楼价作补地价,巨额开支令他们根本无力买回同区单位。

立法会议员姚松炎批评,现时政府提出由房协及市建局协助重建的方法,并没有对症下药,问题症结在于政府坚持在补地价上“赚到尽”。

出售合作社须补地价

公务员合作社建屋计划始于1952 年,当时政府以特惠价批出土地,让合资格公务员以合作形式建屋、政府则支付地价及建筑费,日后业主若将单位出售,须向政府补回地价差额。

姚松炎指,政府可考虑主动重建合作社建公屋。(黄静薇摄)

公务员建屋合作社重建权益关注小组(土瓜湾区)召集人刘锦辉表示,过往政府补地价的差价介乎市值的15至17.5%,惟3年多前多个合作社向政府提出个重建时,发现补地价金额激升至55至60%,以他现居于土瓜湾合作社为例,一个市值约800 万、面积一千呎的单位,若要补地价金额高达400万,令他们在巨大开支下无法在同区买回相近单位,同时变相提高重建合作社的门槛。

另一位现居于西湾河公务员合作社的冯太表示,任职公务员的家人相继离世,现时她独居于约千呎的单位,一直希望将单位卖出,却发现高昂的补地价令她难以负担同区单位,要忍受现居楼宇残旧不堪,“外墙、天花等很多渗水,每年也要付一笔维修费。”她续称2年前有私人发展商有意收回重建,惟对方也被高昂的补地价“吓怕”而退缩。

姚松炎:补地价过高拖延重建步伐

政府虽然先后提出房协重建合作社的先导计划及市建局中介计划,惟姚松炎批评两个方案均不可行,因房协的申请需100%的业权人同意、市建局亦只充当物业代理,而合作社的单位大多空置,“是强人所难,加上补地价咁高,只会继续拖落去。”他建议政府可主动回购合作社并用作建公屋之用,或考虑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去发展。他又指,或透过法律手段解决补地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