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港人疫情期间变胖 男女增磅原因大不同 愈后生愈唔郁

撰文: 郭晓晴
出版:更新: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留家抗疫,不少人喜欢吃零食解闷,加上长戴口罩以及各体育场所关闭的影响,同时亦少了运动。香港永明金融有限公司日前发布“疫情下港人饮食习惯转变”调查,55%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增磅,近7成25岁以下的受访者疫情期间没有运动习惯。

疫情下进食外卖、零食次数增 一日多餐养成不良饮食习惯

香港永明金融委托生活易于2020年9月在香港进行调查,透过网上问卷访问916名20至55岁的港人,了解港人抗疫期间的饮食与运动习惯及对糖尿病的认知。

结果发现,逾四成受访者表示多了吃零食,如薯片、饼干、雪糕等。为减少外出,不少人会叫外卖或在家下厨煮食,三成人于疫情期间比以往增加叫外卖的次数。虽然下厨煮食能自行调较材料及分量,比叫外卖健康,但同样有其健康风险。有三成半受访者表示除了正餐外多了下厨,例如焗蛋糕、做中式点心等,一星期接近3次。

▼五大港人最爱抗疫零食及其热量▼

+5

年纪轻、女性受访者倾向依赖食物解闷

长期抗疫下,巿民无法如常外出放松身心,近六成受访者表示因为“留家抗疫太苦闷,食零食可令自己开心”,调查更指出年轻的受访者倾向依靠零食解闷。

除年龄之外,男女的饮食习惯亦有所不同,逾半女士表示以食物来对舒缓郁闷,在增加去超巿购买次数的同时,容易多买零食。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在进食多了零食的同时,亦需要做适量的运动去消耗多出的热量,惟调查结果显示港人的运动习惯不理想。

港人疫情期间缺少运动 运动习惯与年龄竟成正比

疫情期间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家中,无论心理上还是场地上都增加了巿民做运动的阻力,调查显示41%受访者疫情期间没有运动习惯,年纪越轻的受访者缺乏运动的情况越严重,25岁以下的受访者之中,有67%没有运动习惯,而50岁或以上的受访者,则有26%没有运动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星期应进行最少150分钟(2.5小时)中等强度的体能活动,如快步行、行楼梯、在平路上踏单车等,或75分钟(1小时15分钟)高强度的体能活动,如缓步跑、跳绳、踢足球等。

调查显示少于两成45岁或以上的受访者有每星期运动150分钟或以上,而45岁以下的受访者,更只有少于一成人有每星期运动150分钟或以上。在饮食失衡及缺少运动的情况下,港人容易增磅,注册营养师刘惠汶表示有机会因此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除薯片、饼干、雪糕外,亦可以其他健康零食代替。(相片由香港永明金融提供)

▼10月2日起重开体育场所及放宽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