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设计觉度展首度采用虚拟形式 引入新科技保留实体展趣味
作为设计师,自然想有人看到自己的作品。香港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型设计年展,让设计学生可将自己的意念展于人前。今年疫情肆虐,大家的日常生活都变得不一样。设计系学生也不例外,无论课堂、研究还是设计,都要在家中进行。什么都在家中完成的一年,对平日课堂、设计上为老师、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摄影:龚嘉盛
采用新科技呈现实体展感觉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高级市务经理简颕儿指,今年的理大设计觉度展受到疫情限制,所以转用虚拟形式呈现学生的实体设计作品,同时也在校园内举行实体展。简小姐说,举办展览过程中总共有4大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一些线上到线下的运作问题:如何可以令实体同虚拟展览互相配合,让参观的人能接收更多的内容呢?”简小姐指,第2个挑战为完美呈现设计的有形和无形元素。所谓有形,便是以实体形式展现设计,而无形便是设计的背后过程,例如资料搜集等。“因为设计背后可能制作了很多模型去解释理念,所以就要想办法在虚拟展中重现这些无形元素,特别希望能将学生在这个困难环境中对于他们设计的追求和付出,都希望可以在这虚拟环境中show出来。”解决了呈现上的问题,团队便要解决“启发”这个部分。“香港的教育环境不太着重培育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变相大家在展览时都是很被动接收内容,因此我们很希望可以在虚拟展的环境中带来一个浩瀚空间,让较被动或保守的观众可尽情探索学生们的思维及制作技巧。”
实体展览配备了增扩实景(AR)技术、光雕投影等新科技,增强展览互动性。展览成功举行,简小姐盛赞同学的表现,更称他们的努力成功表现出设计师应有的气质。最后,她希望展览可以开放予市民参观。
设计学院院长:未来可用更多网上方式
疫情影响各大院校的教学方式,理工大学亦然。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教授称,学校本身没有遥距教学的经验,所以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相当不习惯,“最初很多老师说某些课堂根本无法在网上进行教学,又有很多学生指很难学习,不过一个月之后,我们都开始习惯这种方式。事实上,学生的出席率也提升了,上堂时也表现更加活跃。”
学校每年都会在六、七月左右举办展览,展示学生作品,但因疫情影响,迟迟未能如常举办展览。于是学校团队就想到了以虚拟展览代替。然而,虚拟展无法取代实体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于是团队就致力在虚拟展带来360度沉浸式体验,呈现这种感觉。观乎浏览人次比去年实体展的入场数字三万多急升一倍,当中包括不少来自香港以外地区人士,证明今次虚拟展具有一定号召力。问到下年可会再用这个方法?李院长指,经过今年的经验,大家已经习惯网上形式,所以未来可以探索更多使用网上平台进行教学、展览的可能性。
参展学生:希望启发香港人社区互助精神
其中一位参展学生为今年毕业的梁卓琛(琛仔)。他的展品为人口稠密地区可持续生活及农业的代替解决方案“游击种植”(Guerilla Planter),由Anneli Giencke指导。方案以深水埗为蓝本,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农业生活系统,居民可在闹市中种植本土粮食。琛仔说,设计灵感来自一套名为《自己地球自己救》的环保纪录片,启发了他为习惯在超市买菜的香港人开拓新的粮食来源。
琛仔坦言,设计游击种植时因为疫情缘故,无法用学校的工作室制作模型,令制作过程变得困难。“首先Studio没有开放,令整件事变得很不同,其次困在家中要找灵感也变得非常困难。加上一直在家学习、工作,欠缺了工作室的融洽气氛 ,影响心情。”大家这年都纷纷在家上课,对琛仔来说有何影响?“其实对设计学生来说,设计过程一般都是需要面对面,因此透过电脑对谈就完全不同了,并且构成困难。”虽然如此,重重掣肘反而激发他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透过互联网,向老师和同学表达复杂的立体设计意念。他希望,设计能提醒香港人可以多支持本地蔬菜,了解食物来源,他日落实设计,更可以发挥社区互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