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疫下港人最忧失个人自由 六成不同意“对未来充满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未见平息,东华学院及香港心理卫生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港人对未来3个月的最大忧虑是“失去个人自由”,比例达27%;其次分别为“疫情失控”及“全球经济崩溃”。调查同时问及,受访者是否同意“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该说法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自己看法,调查机构认为,结果反映港人对前景感到悲观。同一调查中,分别有四成及三成七本港受访者,有较高风险出现焦虑及抑郁问题,当中以35岁以下的风险最高达五成。惟不足两成受访者愿意主动就精神健康求助;有焦虑及抑郁风险而又愿意求助受访者,则分别不足四成。
由东华学院及香港心理卫生会组成的研究团队,于今年5月至8月本港爆发第二及第三波疫情期间,透过电邮及社交媒体平台发出网上问卷,随后以“雪球式抽样”方式,收集516名香港市民的回应,四成受访者为35岁或以下,逾半人为全职人士,近三成为学生。
团队使用医院焦虑及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评估受访者精神健康,结果发现较年轻的受访者最受影响。调查中,35岁以下受访者,患精神疾病风险比率最高;该群组中,有较高风险出现焦虑及抑郁的比率,分别为50%及48%。
近3成受访者同时出现焦虑及抑郁症状
就整体受访者而言,分别有40%及37%有较高风险出现焦虑及抑郁,同时有较高风险出现两种症状的受访者则有28%。求助意欲方面,有58%人表示完全不需要或不大需要,17%人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
调查问及受访者对未来三个月的最大忧虑,最多人认为“失去个人自由”最令人忧虑,达27%;其次分别为“疫情失控”及“全球经济崩溃”,分别有25%及24%。调查问及受访者是否同意“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近六成受访者更表示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自己的看法,调查机构指反映港人对前景感到悲观。
疫情期间主要与工作压力、管教子女及忧虑感染有关
香港心理卫生会助理总干事(服务)程志刚表示,近期七至八成的求助个案均是与疫情相关,求助内容主要为疫情下的工作压力、管教子女及忧虑感染风险。他续指,有求助者原本已预约辅导,但最终没有应约出席,原因是担心外出会感染病毒。
程志刚建议,疫情下巿民应重建生活秩序及节奏,养成运动及作息习惯。另外,他建议巿民应掌握正确防疫资讯,多作求证,避免杞人忧天,例如应正确辨别抢米、抢厕纸等相关谣言;同时避免长时间追踪新闻和疫情,以免过份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