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数据揭限聚令放寛下 中秋有一地方 人流反弹多过爆疫初期

撰文: 郭晓晴
出版:更新:

十一国庆日及中秋节长假期之后,本港疫情有反弹趋势,政府宣布将延长4人限聚令等防疫规例延至下周四(10月15日)。本港社区传播链一直未有中断,疫情反复,政府自9月11日起放寛限聚令,由2人放寛至4人。
《香港01》分析Google “人流趋势”数据,发现放寛后各场所的人流比七月时同样实施4人限聚令期间要高,当中零售和康乐的人流回升最高,七月时比基准线少约35%,但九至十月时只少约18%。而数据显示,公园人流一般疏落,惟在中秋假期间人流反弹,更比疫情初期还要高。

经历了三波疫情,在第三波疫情的确诊数字回落之际,最近的确诊人数开始上升,专家更指出疫情有机会反弹,有爆发趋势。下图显示了第三波疫情前后各场所的平均人流趋势,九月放寛限聚令后各场所的平均人流比七月时要高。

相关新闻:

数据分析|十大输港个案来源 仅半列高风险地区 由英输入最多

疫情下外卖送餐需求激增 今年首8个月单车、电单车意外劲升四成

Google“COVID-19 社区人流趋势报告”以1月至2月上旬的平均人流数字定为基准线,再将不同日子的人流数字与基准线比较,以显示与疫情初期相比的人流变化。(详细数据收集方法可看文末)

自9月中旬放寛限聚令后,明显见到无论零售和康乐、杂货店和药房、公园、车站,以及工作地点的人流均比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高,当中杂货店和药房的人流在国庆日及中秋节(10月1日)更比基准水平高逾30%。受疫情影响,不少人未有外出聚餐过节,改为在家煮食或购买即食食品回家。由于Google分类“杂货店和药房”中亦包括街巿、超级巿场、农墟等地方,相信部分人流是源于到访这些地方的人。

至于零售和康乐,虽然相比基准线,即疫情初期(1至2月)的人流要少,但也可见放寛限聚令后,零售和康乐的人流少约18%,实际人流相较七月期间少逾30%的人流要多。

值得注意的是,于国庆日及中秋节(10月1日)以及中秋节翌日(10月2日)的公园人流分别比基准线高9%及8%。回看过往的公众假期,7月1日的人流亦比基准线高4%。但今次为首次连续两天的人流高于疫情初期,相信放寛限聚令加上确诊数字回落令更多巿民于长假期外出。

+7

放寛后人流回升 数据显示五、六月人流上升后爆发第三波

回顾第三波疫情前后,4至6月时本港疫情渐趋穏定,政府曾于6月中旬一度放寛限聚人数至50人,惟其后于7月初时爆发第三波疫情,政府开始收紧防疫措施,更由7月15日起将限聚令由8人改为4人。这段期间,人流的下降最多,除了住宅区及杂货店和药房外,其他场所的人流平均比基准水平少约30%,至于9月至10月期间,相关人流则少约20%。

除了与限聚令限制之外,每日确诊数字都会影响巿民外出的意欲。综合各场所的平均人流(不计住宅区),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间的整体人流趋势的下降最多。随著每日确诊数字于8月下旬回落至30宗以下,与第二波疫情后期一样,现时各场所的人流开始回升,由9月下旬起,平均人流趋势回升至比正常水平少10%或以下,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人流相若。

虽然现时限聚令放寛,但本港持续有无源头个案,一直未有中断社区传播链,人群聚集有机会令疫情反弹。

Google“人流趋势”数据收集方法:

Google“人流趋势”数据为Google用户于帐户中开启“位置记录”时所收集的数据,经汇整和匿名化处理后,得出整体人流趋势,以分析2月至今每日的人流和逗留时间变化。每日变化会与基线值(可理解为不受疫情影响的正常水平﹚比较,而基线值则为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期间相应日子的人流中位数,简单来说,9月9日(星期三)的变化将与星期三(基准日)的中位数(基线)比较。

1月23日为香港出现首宗确诊个案日,故此,社区人流趋势报告可检视各时期与疫情初期的比较。要留意的是,以上数据只计算于Google帐户开启“位置记录”的使用者行踪,加上如该资料不符合最低私隐要求,如人数太少而有机会辨认出有关人士,该资料则不会显示于报告,故数据未能完全代表大众的实际情况,但也可作参考。

▼10月2日起重开处所及放宽措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