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出行 | 港下月推感染追踪App 亚洲各国疫情监控手段各有不同
新型肺炎第三波疫情近日渐趋缓和,但预料冬季将有第四波。有媒体报导指,政府即将在11月初推出“安心出行”应用程式,由市民及业界自愿使用;街市、餐饮场所、的士车厢、运动场所等会是首批应用地点,市民可利用手提电话扫描场所贴有的QR Code作记录,若市民到过确诊者曾到访的地点,便会收到提示。
“安心出行”App以扫描QR code作记录,用法与内地健康码类似。作为比较,新加坡曾推出手提应用以Wi-Fi及蓝芽数据记录接触史,不过当地在9月已推出新版实体追踪器,不再需要市民在手提安装程式,转而派发有蓝芽功能的穿戴追踪器,不记录个人位置,仅记录不同追踪器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数据。
事实上,疫情或会持续一段长时间,健康码、接触者追踪等正成为不少地方的常态防疫手段,例如有内地健康码兼具数码身份功能,南韩分析手提讯号及信用卡交易大数据并公布患者详细行踪等。惟有声音忧累私隐外泄、市民行为被监控的问题。《香港01》整理世界各地疫情监控科技,以供读者了解。
据政府网站显示,该名为“安心出行”的应用程式可让市民记录行踪,并在包括街市、餐饮场所、的士车厢、运动场所等260地点率先应用。系统原理像“市民利用手机自拍‘打卡’一样,资料只会在自己的手机内”,与内地的“健康码”类似。然而,社会上亦有声音指忧虑私隐或外泄。
而因应冬季或现第四波疫情,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9月亦曾宣布最新防控策略,包括加强接触者追踪,表示政府透过早前修例,赋权获授权人员可要求何人士提供资料,并且联同现有内部资讯平台,连结不同部门、机构以电子方式统一收集追踪接触者资料。
《香港01》早前以电邮向食卫局查询所收集的资料范围、哪些部门或机构可使用或查阅该些资料,以及资料将会保存多长时间等。食卫局回复指,有关内部资讯平台在初步研发阶段,主要目的是简化现时以人手为主的资料搜集、输入和分享程序,加快卫生署追踪接触者并对其进行检测、检疫或医学监察的工作。有关详情尚待落实。
内地:健康码如同电子身份
健康码、接触者追踪等正成为各地的常态防疫手段。内地较早开始使用健康码作防疫及接触者追踪,健康码可谓深入生活各种场景,市民到访所有公共场所,均需以微信、支付宝等应用出示健康码,同时要扫描二维码作纪录。根据使用者行踪、有否发烧病历等资讯,得出绿、黄、红三色的健康码,绿码可放行, 黄、红码则隔离等措施。
申请内地健康码需要实名认证,因此有人忧虑它不仅仅疫情追踪工具,而是兼有数码身份、信用评级的功能,如内地城市杭州将健康码与医保系统绑定、或有商户推出相关超市购物可获得折扣,有声音担心指健康码或有常态化趋势。另外,健康由地方政府各自推出,如北京有“健康宝”、广州有“穗康码”,市民一码并不能通行全国。
南韩:分析手提信用卡大数据 公布患者详细行踪
数年前,南韩已经历过一轮惨烈的中东呼吸综合症疫情,造成186人确诊、38人死亡,其后当地政府获赋予更大的权力,不需法庭颁令便可获取市民数据作疫症追踪用途。
今年初,新型肺炎疫情在当地爆发后,当地卫生、国土交通部合作开发大数据流行病追查系统,利用手提电话讯号数据、信用卡交易数据等作分析追查,更在政府网站公布确诊者详细行踪,惹起争议。
新加坡:弃用手提App 转派实体蓝芽追踪器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地均推出符合当地国情的流行病追监踪控手段,如新加坡政府在今年3月推出名为“TraceTogether”的手提应用程式,市民可自愿决定使用与否,虽然当局指应用并不会收集GPS、网络及Wi-Fi数据,且蓝芽接触史数据于25日后会自动删除,但因不少当地市民仍忧虑手提电话中数据会被记录,应用下载量未达预期,影响追踪效果。
当地9月再推出新版实体追踪器,并派发予500万居民,当局表示新版可穿戴追踪器利用蓝芽接收附近使用的讯号,不会记录个人位置,若有人确诊,便用通知其接触者,而追踪器上的数据亦会定时自动删除。
印度:被指要求公务员及企业员工使用
印度政府4 月初出推出手提应用“Aarogya Setu”,由官方开发,透过蓝芽及地理位置数据,记录使用者行踪,并传送至政府数据库;若有人确诊,系统随即通知相关接触者。不过,在推出初时,指引写明公务员及企业员工需强制使用此应用,其后放宽。
Apple、Google首度合作推蓝芽工具
疫情下,两十大科技巨头Apple及Google合作推出 API,方便各地公共卫生机构制作Android 及iOS装置互通的蓝芽工具,并且将此融入底层平台,构建基于蓝牙技术的接触史追踪平台,以加密、定期转换的识别码记录接触史,使用者可选择是否使用。
处理个人私隐五大要点
事实上,不少国家都有采用类似的疫症追踪手段,上述仅为部分例子,而疫症防控与个人私隐之间的争论仍然不断。美国科技杂志《麻州理工科技评论》就接触者追踪应用在处理个人私隐时需留意的五大要点:
1. 市民是否可自愿决定使用与否;
2. 数据使用范围是否有所限制,如是否只限用于公共卫生用途、疫情后会否持续使用;
3. 会否时删除数据纪录;
4. 有否限定数据收集范围;
5. 有否将相关政策、系统设计及原始码公开,以增加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