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专访】大时大节剩食多 源自送礼习俗 组织积极推广源头减废

撰文: 甄梓铃
出版:更新:

近年愈来愈多香港人关注剩食问题,不少环保团体推出措施,增加公众对厨余的认识,了解食物浪费问题的严重性。“食德好”是本港食物回收组织,致力连系社区、业界、商贩进行减废工作,将剩食转赠给有需要人士。
食德好项目经理袁德志10月初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造成食物浪费的原因很多,对香港人来说,送礼习俗是原因之一。
摄影:龚慧/受访者提供

回收不是解决食物浪费的最佳方法。由于每年回收食物数量不断增加,我们投放更多资源推动教育及倡议项目,推广源头减废。
食德好项目经理袁德志
食德好以往曾举办活动,利用回收食材制作午餐。

每逢大时大节,人们出外吃饭时,总是眼宽肚窄,满台都是𩠌菜,吃不完便倒入垃圾桶,而送礼习俗正是食物浪费的源头。袁德志说:“以中秋节为例,企业互送月饼作贺礼,但佳节过后往往有大量剩余食品被弃丢,造成浪费。”

他认为香港人处理剩食的意识薄弱,“一般人对剩食的看法是好臭、食坏人、肚屙、污糟、好高风险……人人都知要珍惜食物,但如何改变(惜食文化),可能要倚靠政策。”

食德好是职工盟教育基金旗下团体,成立于2009年,当时香港遭受金融海啸冲击,经济环境差,食物价格高昂,劳工阶层首当其冲受影响。袁德志说:“我们发现街市浪费问题严重,食物浪费对环境及堆填区损耗很大,于是成立食德好,减少浪费。”食德好主要由员工负责食物回收工作,也有不少义工帮忙,“我们希望为当区居民创造绿色就业,既可以服务社区,又环保,达到维持生计目标。”

食德好是职工盟教育基金旗下团体,成立于2009年。(受访者提供)
食德好主要由员工负责食物回收工作,也有不少义工帮忙。

促免责法规 保障捐赠者

“回收不是解决食物浪费的最佳方法。由于每年回收食物数量不断增加,我们投放更多资源推动教育及倡议项目,推广源头减废。”袁德志举例说,食德好举办环保家务助理大使计划,希望家务助理透过活动,学懂处理厨余及源头减废理念,学界参加工作坊,利用简单易明方法解决厨余问题,还举办惜食艺游,教导市民用鸡蛋壳做饰物,结合环保和艺术元素。

食德好又鼓励大专院校设计系学生制造家居用品,希望有助推动源头减废。袁德志续称:“我们还推行惜食约章计划,鼓励公司不购买或不收取月饼,减低浪费源头。”

2011年环境局数据显示香港每天产生3,500公吨厨余,其中三分一源自工商业,都是固体废物的12%,大部分被丢弃的食物仍可食用。

他说:“食德好成立之初,政府不太理会剩食问题,直至2012年惜食香港督导委员会成立,我们积极提出食物回收是可行方法。食德好之前与乐施会联署,促请政府定立《好撒玛利亚人食品捐赠法案》,免除捐赠者、食物银行以及回收机构捐赠食物引起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袁德志所指的法律责任,就是若有人因进食有问题食品影响健康,捐赠者须面对法律责任。他强调,外国有通过类似条例,保障食物捐赠者免于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在香港,政府迟迟未有通过相关法案,不少公司因担心承受法律风险,对捐赠食物却步。

袁德志认为香港可仿效外国,因为外国政策较完善,商界更应牵头减厨余,例如征收厨余税、捐赠可享税务优惠和加强食物银行与企业之间合作,“外国比香港行先好多”。

“食得好”指每天有超过500人领取食物。
食德好项目经理袁德志认为香港人浪费食物严重,送礼习俗是原因之—。(龚慧摄)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