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浸大研追踪曾接触确诊者系统 强调保障私隐将校内试行
本港第三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源头不明个案仍占一定比例。香港浸会大学宣布,成功研发了一套新冠病毒风险警示系统,使用者若曾经身处确诊者到访过的同一地点,而且两者到访相隔的时差属于构成风险的范围,系统便会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发出警示。研发团队强调,系统不会收集个人资料及位置数据,所有的接触资料都只存于个人的手机中,可有效保障私隐。
浸大计划新学期在校园内试行该风险警示系统,以加强在校园场所及课堂、会议及考试等教学活动中对病毒的警示,所有师生和员工均可自愿参加,浸大强调不会强迫学生使用系统才上课。
另外,港府早前向不同机构招标,寻找承办商开发一套“病毒通知”系统及应用程式。被问到浸大有否投标,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指政府该招标对象不包括大学,但浸大已和当局沟通,并愿意与中标的公司合作。
▼8.28起重开及仍关闭处所一览▼
研究团队之一的浸大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徐建良指,传统的人手追踪效率低,当事人只凭记忆提供密切接触者的资料,联系密切接触者亦十分费时。因此浸大研发风险警示系统“BUTrace”,希望可有效找出密切接触者。用户只需下载手机应用程式便可开始使用。
该系统支援两种匿名运作模式,一种是“场地对人”模式,用户只需在进入活动场地前,用手机扫描该场地的二维码。若有用户确诊,该用户会获发一个密码,在登入系统后,该用户过去14天曾进入的场地及到访时间等资料,便会即时传送予所有其他用户的手机。若有用户曾与确诊者在同一场合出现,系统便会透过用户手机自动发出风险警示,让他们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进行病毒测试。
▼01直击火眼实验室▼
▼预约全民检测 五个步骤如下▼
另一模式为“人对人”警示模式,系统采用低功耗蓝牙无线通讯技术。如果两个用户在两米距离的范围内一起停留过一段时间,双方的手机便会通过蓝牙交换对方匿名的编码,并保存在各自的手机数据库中。日后某用户一旦确诊,其他用户的手机将收到该患病用户手机在过去两周内曾经发出的编码,系统通过比对手机数据库保存的编码,从而评估接触风险,发出警示。但由于技术上仍有局限,故目前仍在测试中。
徐建良强调,采用“分散式”(decentralised)的设计,即到访过的场地等资料,只会保留在用户手机上,不会上传到云端。只有当用户确诊后,资料才会上传,而资料及系统亦会有加密保护。
另外,系统不会收集用户任何个人资料,并设有机制防止用户误报为接触者。徐认为对比其他地区采用的“集中式”设计,如内地的健康码、新加坡“SafeEntry”等,该系统更有效保障私隐。
▼18区141个社区检测中心一览▼
被问到该系统是否参与人数多才有效,郭毅可认同,但他指即使确诊者没有使用系统,团队亦可询问其行踪,并在其同意下通知其他用户。惟他承认,如确诊用户不通报就未能达预期效果,但认为“不报的可能性较低,谁都没有好处”。
对于有否参与政府招标,郭毅可回应指政府招标不包括大学,但认同技术方向是一致,愿意向政府贡献技术。他又称,浸大开学后以网上授课为主,但为不断调整策略。新学期亦有在校园内试行该风险警示系统,首阶段会在饭堂、课室及会议室等门外安装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