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小丑三大流派 始于宫廷 流浪街头 落户马戏团

撰文: 邓丽婷
出版:更新:

台上投入角色、台下开怀欢笑。小丑源于欧洲的宫廷时代,一直发展下来,若要细说小丑,大约分为三类,白脸、乞丐、花脸小丑,还有第四类、亦是最神级的一款--角色小丑。麦当劳叔叔、差利卓别灵,也都是不同境界的小丑。

猜猜知名角色小丑小游戏,手机App用户请按连结进入。

差利卓别灵是角色小丑。(蔡正邦摄)

白脸始于宫廷 花脸游走马戏团

职业小丑吴浩宾(Kenneth)表示,白脸小丑最早活跃于欧美,脸庞涂成白色,眼、鼻、口则用了红、黑色点缀,穿上华服,古时负责逗乐宫殿的人,等如粤曲的丑角,在剧团带动气氛。

乞丐小丑在煤炭火车被淘汰后出现,一些矿工画花脸容,而且有胡须、雀斑,甚至秃头,穿得破烂,常扮演流浪汉或无业游民苦中作乐。

直至马戏团诞生,傻气的花脸小丑普及起来,在惊险刺激后缓和现场气氛,他们的妆容较白脸小丑夸张,可用上蓝色点缀,眼和口都有阔阔的白边,衣著也缤纷多了。小丑们只会说即兴发挥的“小丑语”。

白脸及乞丐小丑在香港并不广为人知,前者过往的代表人物包括Bobby Kaye、Dan rice、Duane Thorpe(Uncle soapy)、Frosty Little;后者则有Emmett Kelly及Otto Grieb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