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三问路政署署长刘家强

撰文: 郑思思
出版:更新:

《香港01》连日报道港珠澳大桥工伤、物料和水质问题。虽然政府一直不回应记者查询,亦不肯提供数据(长达两个月),但署方就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填海及口岸设施工程的追加拨款申请一事,这两天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被议员连番质询,不得不作出回应。鉴于运房局副局长邱诚武和路政署署长刘家强,均在会议上提出“有传媒报道不全面”的质疑,现逐一讨论。

香港口岸的数字,并非如传媒所说(六死),身亡的意外是三宗,之前文件也有提及。受伤的情况也较报道中少。
路政署署长刘家强

根据路政署网站,港珠澳大桥工程并非只有“香港口岸”,还包括“香港接线”,“屯门至赤𫚭角连接路”共三个工程,而根据劳工处记录,大桥工程截止本年1月20日,共录得6死129伤。

 

(停工)因为涉及不同工序,不同位置,所以对整个口岸工程的影响,并非如传媒报道,加起来四百几天停工。(梁耀忠议员: 有抑或无?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进度?)我们认为是没有,所以延误因素并不包括在内。
路政署署长刘家强

劳工处就出事的工序共发出439天停工令,如果单计“香港口岸”工程,2012年人工岛大钢筒填海工作平台倒塌,1死14伤,令钢板桩工序被勒令停工85天,即将近3个月。不打桩、不围起钢板,如何填海?根据路政署之前的书面回复,指“未必对整体工程的进度有太大影响”,因为承建商“优化工序”,并重新安排及加快其他关键工序。

 

不过,为何这些“优化工序”又不能解决“物料供应不稳”、“劳工短缺”、“环保限制”等官方延误原因?工序被停工达439天,应为工程不能预计的因素,而这些不能预计的因素却毫不影响进度?

 

以上问题,亦是死者家属的疑问。(详见相关文章)

根据渔农署调查报告,施工期间3年,即2012至2014年,海豚数目平稳地维持在61至62条。
路政署署长刘家强

署长刘家强指的“61至62条”中华白海豚,是香港整体数字,并非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范围。根据渔护署2014-15年度的《香港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2014年大屿山东北及西北水域的海豚数目,是过去13年以来最低,东北水域的海豚更由2012年至2014年下跌75%,只剩下一条。

 

报告亦清楚列明,整个大屿山三个水域的海豚数目均明显下降,海豚的栖息地数目亦显著减少,并清楚指出这可能与港珠澳大桥工程有关。

渔护署《香港海洋哺乳类动物监察报告》明示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能令大屿山中华白海豚数字以及栖息地减少。(林若勤摄)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发言人洪家耀说, 希望政府不要转移视线:“如果真是无问题,就不会经常到达“极限水平”,(环境监测)数字是无花无假,希望政府可以正视。”(环境监测数据超“极限水平”,详情可参考相关文章。)

记者采访手记

政府指“有传媒报道不全面”,但其实在政府不全面公开资讯下,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就港珠澳大桥工程的环境监测数据,记者在去年12月4日已经入纸向路政署查询,至今未获回复,于是要请教专业人士,再于路政署网站搜集由2012年起的原始数据,即是每一个监测站的每月报告(至少有75份、几百页报告),然后整合统计,才找到4年间水质污染超“极限水平”707次,中华白海豚数量连续5季跌破“极限水平” 。

 

至今未提供环境监测数据

不过路政署仍未回复,为何污染超过“极限水平”不停工?为何每次承建商聘用的顾问公司均指污染和工程无关?负责把关的环保署又因何接纳报告?(直至立法会质询时才能听到答案。)

 

工伤数字3星期后回复

追问工伤数字,亦是长期抗战。记者在去年10月29日分别入纸问路政署和劳工处,有关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工业意外详情以及意外率。在不断追问下,劳工处三个星期后(11月20日)才回复工伤和停工令数字,但对于被停工的工序却并未提供资料。

 

工人意外率3个月后回复

至于工人意外率,路政署最初指由劳工处答,劳工处说没配备相关数据,连番追问下,最终路政署在本年1月22日,即三个月后,才书面回复透露香港口岸人工岛的意外率,而港珠澳大桥其余两个工程(香港接线及屯门至赤𫚭角连接路),至今仍未提供相关数据。

政府测绘处高空图显示,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造成水质污染。(拍摄日期:201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