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泳】惨剧疑因大浪透支体力 救生员:经验泳手易“死撑”
撰文: 余秋婷 张善彤
出版:更新:
渡海泳自2011年复办以来,首次有人溺毙,引起大众对大会安全的关注。有学者指出,维港海面浪大,容易令业余泳手体力不足出事,建议在赛前留意自己身体状态,不应“死顶”完成赛事。有拯溺工会则指由于参赛者不乏经验泳手,往往“死撑”至体力不支才求救,易错过救援时机。
救生员比例没国际标准
今早举行的渡海泳中,一名46岁的男子在赛道中段晕倒遇溺,送往东区医院后终告不治。另外,一个约60岁的女泳手亦遇溺,现于深切治疗部留医,情况危殆。
现场有不少选手表示特别大浪,浸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雷雄德指,海面多浪对业余泳手而言,很易令体力透支。他指遇上大浪时,泳手要保持镇定及警觉性。对于有指大会救生员与泳手比例不足,雷雄德指国际没有统一的指引,以美国为例是1:20,而英国则为1:6-8,难一概以论,要视乎水域的海浪大小、盲点数目等再作安排,而救生员与泳手间的距离亦没有一定标准。
缺氧三分钟已可致命
港大急症科临床助理教授林沛坚则,指当泳手缺氧长达3至5分钟,氧气无法输送到心脏及脑部,心跳有可能会停顿,细胞亦会开始坏死,急救成功率会越来越低,当每分钟心跳延迟一次,生存机会便会下降10%。林沛坚建议,运动期间尤其没有定期运动习惯的市民,若出现心胸痛,晕眩等征状,应即时终止活动,切勿“死顶”,并尽快求医。
维港泳自2013年起新增不设名次的优悠组,为让泳手轻松畅游维港,翌年起所有优悠组泳手须于系上浮泡,浮泡一旦飞脱有机会被取消往后参赛资格,当时主办单位强调可提高赛事安全,惟今年仍发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