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环署4月起转用新诱蚊器厘定蚊患指数 长洲蚊患处于警戒水平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登革热是一种风土病,在香港常见的传播蚊媒是白纹伊蚊。本港以往透过诱蚊产卵器厘定蚊患指数,食物环境卫生署自4月起改用新设计的诱蚊器,去厘定诱蚊器指数。
诱蚊产卵器会吸引蚊产卵,署方会计算在器皿内的幼虫、卵、后来在实验室孵化的幼虫等,去计算蚊患指数;至于新的诱蚊器则会直接吸引成蚊掉进其中。
食环署今天(25日)公布,4月份全港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平均为4.7%,显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的滋生情况并不普遍,长洲蚊患指数最高,达警戒水平。

食环署指,上月起透过新设计的诱蚊器取代旧有的诱蚊产卵器,直接计算成蚊数量,厘定诱蚊器指数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数。 (食环署网页图片)

食环署指,上月起透过新设计的诱蚊器取代旧有的诱蚊产卵器,直接计算成蚊数量,厘定诱蚊器指数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数。食环署称,4月份全港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为4.7%,显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的滋生情况并不普遍;而4月份的白纹伊蚊密度指数为1.2,表示在发现有白纹伊蚊的诱蚊器中,白纹伊蚊成蚊的平均数量为1.2只,显示成蚊数量并不多。

食环署指,4月在57个监察地区中,52个地区的白纹伊蚊诱蚊器录得正指数,指数介乎0.8%至25.6%,当中只有长洲 (25.6%)的分区诱蚊器指数高于20%的警戒水平,而该区的分区密度指数为1.4。

食环署指,上月起透过新设计的诱蚊器(左)取代旧有的诱蚊产卵器,直接计算成蚊数量,厘定诱蚊器指数和制定新的密度指数。 (资料图片/黄咏榆摄)

食环署表示,诱蚊器指数作用与旧有的诱蚊产卵器指数类似,以显示白纹伊蚊在监察地区分布的广泛性,但由于新诱蚊器与以往的诱蚊产卵器在设计及运作上均有分别,因此诱蚊器指数并不适宜与旧有的诱蚊产卵器指数作直接对比。至于新的密度指数则显示在监察地区中,每个发现有白纹伊蚊的诱蚊器的平均成蚊数量,以量化白纹伊蚊的活跃程度。 

分区诱蚊器指数和分区密度指数分别显示监察地区内伊蚊分布的广泛程度和密度,而每月诱蚊器指数和每月密度指数分别以该月内所有分区诱蚊器指数和分区密度指数的总和来计算,反映白纹伊蚊在所有监察地区的整体情况。 

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分四级,反映不同程度的白纹伊蚊滋生情况。一级(指数低于5%)表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的滋生情况并不普遍。二级(指数为5%或以上但低于20%)表示监察地区内白纹伊蚊滋生的情况略为普遍。三级(指数为20%或以上但低于40%)表示监察地区内超过五分之一的地方有白纹伊蚊滋生。四级(指数为40%或以上)表示监察地区内接近一半的地方有白纹伊蚊滋生。

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分四级,反映不同程度的白纹伊蚊滋生情况。 (食环署网页截图)

食环署称,今年会收集密度指数的数据,以协助分析灭蚊工作的成效。在收集足够数据后,食环署会为密度指数定立相应防治蚊患工作的参考水平。 

食环署发言人指,香港上月刚录得本年首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提醒市民夏季有利蚊子迅速滋生,市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蚊患。而食环署已于录得正指数的相关地点进行防蚊及灭蚊工作,亦已在分区指数达警戒水平的长洲启动跨部门灭蚊应变机制,与各相关部门及持份者协调防治蚊患工作。

登革热是一种风土病,在香港常见的传播蚊媒是白纹伊蚊。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