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2020│中史卷考抗日战争 资深中史科老师:试题设置无问题
中学文凭试中史科今日开考,必答部份有分题涉及抗日战争历史,并问及考生是否同意试题资料中的日方政治宣传品观点。有资深中史科老师分析,整份试卷无触及政治“红线”,观点题设置没有问题,并属于是常见题型,考生能够根据史实阐述不同意见。不过在历史科争议下,他相信对不少考生、特别是修读中西史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希望今次政治争议“烧埋”中史科,期望政府还学界宁静空间,以安心培育下一代。
在历史科史题将被“DQ”阴霾下,中史科卷一及卷二今日开考,卷一必答部份有分题考及抗日战争史,试题资料引用中日两方的宣传品,中方角度的海报标语是“万众一心誓灭倭寇”;日方角度的传单则提及“华北华中的日军完全连络”、“徐州失陷了”。三条分题分别要求考生指出两个宣传品描绘的日军形象有何不同、分析为何有不同描绘、是否同意日方传单中的观点等。
中史老师:抗日战争题值3分难发挥
教协理事、资深中史科老师陈仁启认为,考题设置没有问题,日方的官方传单是想表达日方大胜,中方大败的讯息,考生可以回答同意,并以日方侵华首阶段凭先进军备、速战速决策略下获胜作解释;考生亦可答不同意,并举出中国以持久战策略对抗日军,最终获胜作为论据。不过,他认为,该题只有3分,考生难以发挥。
历史科争议令考生心压压力大
陈仁启认为,这类观点题是中史常见题型,考生能够根据史实阐述不同意见,不过在历史科争议下,相信对不少考生、特别是修读中西史考生造成心理压力“惊会踩地雷。”他指,不希望政治争议“烧埋”中史科,期望政府还学界宁静空间,安心培育下一代。
至有意见认为题目未能达到增加国民身份认同的课程目标,资深中史科老师陈志华则指,这并非考评局中史科评核目标。陈仁启亦认为,笔试目标是分辨考生对学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以分辨能力高低,惟难以辨识及考核考生国民情感及态度。
文化大革命题爆冷再考 题目直接
另外,中史卷一乙部其中一条选答题则考及文化大革命,包括要求考生根据考卷资料,援引史实分析这段历史背景。陈仁启指,文化大革命是以往中史卷热门题,去年已经考及,今年“爆冷”再考,形容是“吓一跳。”他指,三个分题问法直接,“勤力学生背晒书,就会答得好。”
整体而言,陈仁启及陈志华认为,中史科两卷考题分题多、占分“细碎”,又多引用漫画资料,且重视考生对史实的掌握,解说历史背景、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反而较少个人意见阐述的题目。陈志华认为,可以增加“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题,加强考核考生分析力。
另一资深中史科老师高志勇认为,史料比较细碎,考生须花时间消化,但今年题目“大路”,考生易选择题目作答,不过首次发现有题目要求考生考书名,引述一段资料,考及著作出处。
考评局:抗日战争题是学习重点 历届不时设题
考评局回应指,抗日战争是高中中史课程的学习要点之一,过往文凭试不时就此设题,今年卷一拟设三道题目,其中一条分题要求考生评估日军传单所展现的观点是否可信,并展示对抗日战争期间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的理解。考评局指,这三道题目旨在评核考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题目设问内容,亦见诸于一众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著作,符合考生一般认知。而历届有关抗日战争的题目,亦与学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的课程宗旨相配合。
考评局十分重视教育界的专业意见,每年公开考试后,文凭试各科目都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检讨,包括教师问卷调查、海外审查、试卷质素审查,以及科目委员会的试后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