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高中生欠国际视野 逾六成人答不出脱北、难民潮为“人口流动”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研究显示,本港高中生的国际视野薄弱,有八成自评国际视野属一般或不足;研究团队列出11条跟国际事务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举出事例,以11分为满分,受访学生平均只获5.97分,即仅仅合格。
当中,约六成三学生未能列出叙利亚难民潮、脱北者属于“国际人口流动”例子,另有近七成人无法举出“国际裁军”的例子。研究团队建议中学通识课程应加强国际文化共融,跳出“香港作本位”的框架。
中大亚太研究中心获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与Roundtable Education合作,在今年6至7月,以问卷成功访问来自26间学校、共657位中四至中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自评国际视野平均值勉强合格,以5分为满分,平均自评3.15分;六成学生自评国际视野一般,两成则指自己视野不足。
对人口流动及军事认识薄弱
国际知识方面,本港高中生表现亦只是紧紧合格,以11分为满分,平均只有5.97分。
通识课程以港为本位 欠国际观
冯智政坦言,研究结果反映本地高中生国际知识薄弱,学生国际视野及教育课程相对其他地区是“输在起跑线”。
他举例,新加坡每两至三年改革教育课程,重视国际公民身份,教育定位向亚洲接轨,训练学生文化共融能力。相反,香港课程更新较慢,虽然通识科有全球化单元,但仍停留在知识及认知层面上,而学生心态上仍停留在“以香港为本位”。
冯智政建议师生除了思考国际议题如何影响香港,也可以思考香港如何影响世界,“成日教麦当劳如何影响香港,能否让学生知道有港式茶餐厅在台湾开店?唔好认为在香港先生存到,要‘谂大啲’,先可以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