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嘉道理蛇房 保育主任放蛇归山:毒蛇咬人八成属无毒攻击

撰文: 黄伟民 邓栢良
出版:更新:

秋风起,蛇王近月频频出动,走入天价豪宅、寻常民居,甚至名车车厂捕蛇去。原来,蛇王每次按警察要求捉蛇过后,被捕的蛇儿,一律需交给警方,转送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野生动物护理中心,由保育人员检查 ,若蛇的健康状况良好,就会尽快放生。自1999年,野生蛇类拯救计划实施后,17年来,已有9,000条蛇送抵野生动物护理中心,当中八至九成蛇(约8,000条)已被放生,重回大自然。《香港01》记者直击嘉道理农场的“蛇房”,这个“放蛇中转站”,最繁忙的时间是初夏和深秋。一朝被蛇咬,无限恐惧会袭上心头,蛇房“话事人”、高级保育主任Paul Crow (高保然)表示,市民发现蛇踪时,总是难以冷静下来,常夸大蛇儿长度,而且“总是认定所有蛇都有毒”,但他也派定心丸说,即使毒蛇张口咬人,八成都是无毒攻击(dry bite),旨在警告人类不要走近。

小蟒蛇显得非常愤怒,向记者展露利牙。(黄伟民摄)
引领记者前往野生动物护理中心的指示牌。(黄伟民摄)
保育人员通常在野生动物护理中心内的“蛇房”处理警方送来的蛇。(黄伟民摄)

高峰期一日收18个蛇箱

记者到嘉道理农场内的野生动物护理中心采访,甫到埗已见到“警方蛇类交收处”字眼的指示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动物保育部高级保育主任Paul Crow (高保然)及保育主任Yorkie (黄宇祺)带记者前往“蛇房”,里面有多个蓝色木箱层层叠起,Paul随即指着介绍说是警方运来“蛇箱”,每个箱内有一条蛇。他说一年有两个捕蛇高峰期,分别是初夏5月,及10月深秋,这两个月,都是蛇类活跃时间。访问当日,中心收到了警方送来的8个蛇箱,Paul说高峰时一日收到18个箱子。

蛇箱上有警方的文件,有时会列明蛇的品种(左图);而警员每次将蛇箱交到中心后,亦会从中心取回相同数量的空箱返警署备用(右图)。(黄伟民摄)

毒蛇!!!请勿打开

“毒蛇!!!请勿打开”。蛇箱都贴有上述字句,放有卡纸及一份警方文件,如奉召到场的蛇王捕蛇后能分辨蛇的品种,该份文件就会列出蛇名,写上:“A snake(饭铲头)was caught and brought back to XXX Police Station”,但最后仍需靠Paul亲自确认蛇的品种。Paul解释,并非所有箱子内都藏有蛇,有时可能是蜥蜴等爬行动物。而每次警方将蛇箱交到中心后,亦会从蛇房取回相同数量的空箱返警署备用,Paul指现时每间警署都有数个蛇箱。

保育人员开“蛇箱”程序:

Paul以钳子缓缓打开蛇箱。(黄伟民摄)

索带加打结以防蛇逃走

开箱前,Paul先戴上厚手套,然后将蛇箱轻轻放到地上,向Yorkie说一句“Are you ready?”Yorkie手持钳子点点头。接着Paul以钳子慢慢的推开蛇箱,箱中有一个打了结的白色索带布袋。Paul说,索带袋即使拉紧后,仍有少许空隙,被捉的蛇会从这空隙钻出来,所以索紧索带后,仍需补打多一个结,以防蛇逃走。

Paul和Yorkie合力将蛇袋打开。(黄伟民摄)

一人用钳扣着布袋 一人解结

Paul不动声色从箱子拿出布袋,Yorkie见状也有默契地以钳子紧紧钳住结子下方位置,以免一打开袋子蛇就扑出来。眼见一切准备就绪,Paul才小心翼翼地解结,并示意Yorkie松开铁钳,然后逐吋逐吋打开布袋。

Paul从布袋中取出一条细小的蟒蛇。(黄伟民摄)

蟒蛇裂嘴展示利齿

当完全打开布袋,Paul便说“It's a python(蟒蛇), but a very small python”,然后他就直接伸手进布袋取出小蟒蛇,检查牠的健康状况,可能是受闪光灯刺激,小蟒蛇显得非常愤怒,奋力伸前向着记者展示牠的尖牙。访问期间,Paul和Yorkie在记者面前示范打开三个蛇箱,分别取出蟒蛇、水律蛇和饭铲头。

经确认后,保育人员会将无毒的蛇放在绿色箱中,有毒的蛇则放在红色箱中,等候放生。(黄伟民摄)

毒蛇放红箱 无毒放绿箱

两个木箱,一红一绿。当Paul亲自确认蛇的品种后,会再次将蛇放进布袋,然后按蛇是否有毒,放置于不同颜色的大木箱中,如蛇没有毒就放到绿色木箱中,有毒则放在红色箱中,一般等候两至三日便会将所有箱中的蛇放生,Paul指现时一星期要出外放生两次。

蛇王强拔蛇牙易令蛇死亡

自1999年开始,嘉道理农场与渔护署及香港警方便合作推动野生蛇类拯救计划, Paul指计划实施后,被捉的蛇类生存率大大提高。而以往被捉的蛇一是由蛇王自行取走,一是被蛇王拔去蛇牙,交还警方。Paul认为,两者皆不可取,因前者会令被捕获的蛇成为蛇舖食材,后者则因蛇王拔蛇牙手法不当令蛇受伤致死,“It was not a nice practice, it is not necessary and snakes won't be capable to be released back to the wild.”所以中心也曾向警方反映问题。

Paul早前于郊野公园放生一条无毒的三索锦蛇。(嘉道理农场提供图片)

接收近9,000条蛇 至少八成放归野外

直到计划实施后,被蛇王捕获而转送中心的蛇类大多健康正常,亦再没有出现被拔蛇牙的情况,蛇只要在中心待两三日便会带到野外放生。

中心至今已接收近9,000条蛇,经检查后如健康许可,八、九成被捕获的蛇会放归大自然,而现时通常会在远离民居的郊野公园等40多个地点放生。多年来约7,200至8,000条蛇已被放生,不过,若被捉的蛇是有毒加上是外来品种的话,则会被人道毁灭。

You have to remember the snakes come from the wild, we are putting back what should be there. “蛇是野生的,我们只是将野生动物放回属于牠们的地方。”
高级保育主任 Paul Crow
Paul认为将捕获的蛇放归野外是合理的做法。(黄伟民摄)

放毒蛇归山有助维持生态平衡

只要是本地品种,即使有毒的蛇,也可回到深山从获自由。不少市民总会认为,中心人员如再将毒蛇或蟒蛇放回郊野地方,等同放虎归山。Paul指市民要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虽然蛇为捕猎者,外型凶猛,但其实也是其他动物眼中的猎物,因此放生蛇对维持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

保育人员在郊野公园将一条缅甸蟒野放。 (嘉道理农场提供图片)

为蛇注入芯片 再“被捕”放至更偏远地方

Paul向记者表示,“You have to remember the snakes come from the wild, we are putting back what should be there.”(蛇是野生的,我们只是将野生动物放回属于牠们的地方。)他亦解释,保育人员会在蟒蛇身上注入芯片,如放生后蟒蛇再闯入民居被捕,下次便会安排在更偏远的地点放生,已尽量减少蟒蛇对民居的影响。

市民遇蛇自己吓自己 八成蛇咬属Dry bite

由于市民对蛇认知太少,当发现蛇踪时总是难以冷静下来,常见情况就是夸大蛇的尺寸,报警时将一呎长的蛇说成三、四呎长,而且总是认定所有蛇都有毒,令自己更为惊恐。Paul指年轻时也曾有这些错误,“Once I was bitten, I waited, waited, waited and observed to see if I can feel any effect of venom and I think most of all I can feel was my own fear.”(当我被蛇咬时,我一直等待,观察一下对那些毒液有什么反应,结果最大的反应是我自己的恐惧),结果根本无毒,倒头来是自己吓自己。

Paul表示,即使毒蛇张口咬人,八成都是无毒攻击(dry bite),因为蛇制造毒液会消耗能量,只会用于猎食动物时才使用;而人类体型太大,很少成为蛇的猎物,故毒蛇咬噬旨在警告人们不要再接近牠,不过Paul不是叫市民大安旨意不用理会蛇咬,他劝市民如遭蛇咬,应冷静认清蛇的外貌后,尽快前往医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