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求诊医护无戴手套 针刺沾血或需服药预防爱滋

撰文: 张善彤
出版:更新: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爱滋病病毒(HIV),均可透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的。医护人员经常接触病人,临床上遇到针刺意外、不慎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便可能有染病风险。卫生署预防治疗诊所于1999至2013年,分析1,500名曾求诊的医护人员对上述意外的处理方法,发现近9成意外在清洁或收拾器具时发生;手套使用率仅6成。该批求诊的医护人员当中,虽然没有人确实染上乙肝、丙肝及HIV,却反映医护的保护意识偏低,建议采取适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包括于员工培训中解释做足保护措施的重要性、提醒员工切勿套回用过的针咀等。

医护人员应以有盖针盒存放曾使用的针筒。(Getty Images)

卫生署研究团队由1999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集1525名因职业性针刺意外和黏膜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而于卫生署预防治疗诊所求诊的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团队透过2份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如何接触病人,发生意外后的处理等。研究发现,常见发生意外的医护包括:牙科人员(36.8%)、护士(33.4%)、病房或诊所辅助人员(11.6%)等。而最易发生意外的地点依次序为:公共诊所或实验室(34%)、公立医院(28.3%)、私人诊所或实验室(12.1%)、以及私家医院(1.5%)。

近9成职业性针刺意外和黏膜接触病人血液和体液意外,发生在清洁或收拾器具的过程。(资料图片)

近9成意外因清洁或收拾器具引起

研究同时发现,88.9%意外与清洁或收拾器具有关,最常见工具包括:针筒(48.1%)、牙科器械(20.7%)及刺血针(7.7%),超过8成属于轻微意外。

近一半伤者会于意外后2小时内求医。求诊医护人员当中,48人接受HIV相关预防药物,当中包括14名(38.9%)曾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需服用预防药物,但由于部分人服药后感不适,仅73.1%,即19人完成整个疗程。经过6个月的覆诊,没有录到医护人员感染乙肝、丙肝和HIV新增感染个案。

事实上,许多意外均可透过采取适当预防及控制措施避免,例如切勿套回用过的针咀、于员工培训中强调保护衣物的重要性。

职业安全健康局有一套专为医护人员的预防及控制策略,包括:

小心处理针筒及刀片,所有已使用的针筒及 刀片必须弃置在有盖针盒内,针盒盒盖的活 门应采用单向式设计(即只可放进);
切勿套回用过的针咀 ;
佩戴手套及保护衣物;
应假设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医疗废 物均带有传染性病原体并采取最严格的防护 措施。当需要接触病人的体液或体液溢出时,须佩戴口罩及眼罩以免被体液 触及口鼻或眼睛;
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及口鼻;
定期清洁及消毒工作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