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白灼虾见活虫 三部门未能鉴定 申诉专员批食环违常理
申诉专员公署今发表调查报告,批评食物及环境卫生署处理市民投诉时,未有尽力求证和守护公众食物安全,仅以过往经验处理食肆和销售商的检控,做法粗疏马虎,不足以全面保障市民健康。申诉专员表示对今次食环署处理个案的手法表示失望;惟因公署收到个案时已超出6个月的时限,故食环署未能就公署的回应改变有关决定。
仅警告酒楼了事 公署批食环决定草率
申诉专员公署较早前接获两名市民投诉,其中一名投诉人指早前到酒楼品尝一碟白灼虾时,发现虾上有一条类似蠕虫物体在蠕动,遂向食环署投诉。岂料食环署虫鼠组和渔护处护理组均称无法鉴定“蠕虫”为何物,而政府化验所更称没有相关专业知识,食环署遂决定不检控有关食肆,并称不能排除“类似蠕虫物体”源自虾的本身,仅向酒楼发警告信了事。申诉専员公署直指食环署投诉组的回复,令人觉得是违反常理,难以接受。
公署认为,食环署虫鼠组职责实限于防治鼠患、蚊患及其他对人类健康会有影响的节肢动物;化验所只负责对食物安全的分析及评估;渔护处护理科只由一名护理主任鉴定,三方恐怕未必是蠕虫类生物的专家,未能鉴定貌似蠕虫的涉事生物为何物,亦不足为奇。不过公署指出,食环署肩负食物安全把关者的重任,接到能力范围以外的案件时,却未有邀请专上学院的专家协助,亦未有征询律政司意见,做法粗疏马虎。
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翁建霖指出,海洋生物有多种,形状、外貌相似的多不胜数,因此单从外型较难分辨涉事的蠕动生物。但从涉事图片观察所得,该黑色生物表面呈“一截截”,分类上与蚯蚓接近,相信是海洋的软体动物。若要确定该条虫属什么品种,应要抽取其活体组织化验。他又称,虾、蟹本身存有不少寄生虫,当中以线虫最为常见,体积细小,难凭肉眼看到,但只要经煮熟后,对人体影响不大。假如市民吃下活虫,则可能导致肚泻,市民进食前应尽量小心。
任小姐表示,自己曾在食肆用餐时吃到橡筋,但没有投诉,因为感觉投诉没用,“食环署最多寄封警告信给涉事食肆”。梁小姐则表示,从未在外出用餐时吃到异物,若不幸发现食物里有异物,也不会投诉,因为“这个政府信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