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评智经退保方案 筹谋踏出“老有所养”第一步
早前全民退保问题曾引发各方热议,在情在理,社会的确有责任做到“老有所养”,让长者可颐养天年,同时又须未雨绸缪,筹谋银发时代的经济路向。近日,智经研究中心(智经)发表研究报告,探讨如何改善退保并建议由两方面著手,一为设立“公共退休金”,取代现行长者综援及生果金,二为改良强积金制度。
智经退保两策
按“公共退休金”方案,如每月总入息不多于5,000元,又资产不多于50,000元,该65岁或以上长者每月可获得3,200元。方案看似简单,但只要耐心细阅,即可发现该方案已巧妙引入相关设计,不着痕迹地回应现时退保争议。
首先,反对一方不满“全民”概念,认为实行这种退保的话,亿万富翁和蜗居老人都会获得同等补助,办不到按需要分配资源。智经方案即包含“阶梯式设计”,按长者入息及资产超额多寡,按比例递减退保金额。
相反,支持一方则不满政府所提“有经济需要”方案,只为扶助贫困长者,尤如综援“翻版”,不符全民退保原则。骤眼看来,智经方案好像同样设有入息及资产审查,与政府方案无异,但当中却有微妙不同。
政府方案乃一刀切,如长者通过不了审查,那么一分钱退保都拿不到;“公共退休金”方案则实行递减机制,以现时生果金额度$1,235为下限,确保不论贫富,65岁或以上长者至少可获取此最低金额。
智经亦考虑到财政负担问题,强调如要确保“公共退休金”50年收支平衡,其实只需“政府一次过注资$100亿作启动基金,而劳资双方愿意按雇员入息作出1%的额外供款。”
至于强积金制度,智经顺应舆论要求,建议取消对冲机制,不准企业以强积金抵销长期服务金,损害雇员退休福利;政府又应实施“配对供款”,利用财政补贴,鼓励雇员增加自愿供款。
如何为老龄化社会作好准备?
智经大概知道,报告内容主要为折衷多方意见,规模亦欠野心,但有鉴于目前争议炽烈,上述两项办法所遇阻力较少,成事机会亦较高。万事起头难,虽然机制一开始未必能尽善尽美,但智经方案至少能规避政治泥沼。
我们认为,落实智经方案只是踏出第一步,未来政府仍需跟进改善,才能达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首先,政府必须承认,其对“老有所养”乃责无旁贷,绝不能视为“施舍”福利。然后政府应以“公共退休金”为基础,逐步提升最低金额,放宽入息及资产限制,让贫困长者可获得更大保障,小康长者亦不用终日忧心积蓄不足,可以放心消费,回馈经济。如长者认为自己储备充足,毋须拿取公家资源,也可申请免取,政府可相应设立“善长名单”,以示表彰。
除此以外,政府可以改良强积金制度为开端,进行全面检讨,调整方向为由现行劳顾双方均分供款,逐步转为由雇主和企业承担更多供款,减轻雇员负担。香港号称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资本家得益于优惠政策,多年来总分得最大份“饼仔”,如今要其肩负更大社会责任亦理所当然。
其实,全民退保只是达到“老有所养”的手段之一,另外还要配合其他养老的设施和相关政策。钱财只是工具,令长者生活得有尊严才是目标。即使政府处理好退保机制,还要多想一步,思考老龄社区的种种需要,疗养看护自不可少,但工作娱乐亦同样重要。“老有所养”并非是消极的福利,而是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长者既是消费者,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同时也可以是生产者,继续应用技能和经验。
香港正经历社会经济转型,难题千头万绪,老龄化只为冰山一角。然而正如智经所示,我们可牵此一发以动全身,由小问题如退保入手,制定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案,旁及税制、公共财政、产业发展等大问题,以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完成过渡,为老龄化社会作好准备。